01
第31条建议,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本建议为即将开启一年级教学的教师们指明了方向,文中强调要了解学生健康状况,这让我意识到,儿童的身体是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不同健康状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与保护措施,像有心血管系统障碍的儿童,就需特殊教育方法和医疗教育学措施。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被提及。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健康都与家庭情况紧密相连。在充满叫骂、斥责等不良氛围中长大的孩子,神经系统易出问题,也更难教育。
同时,家庭的智力气氛至关重要,儿童的发展、记忆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的智力兴趣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这启示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校教育,还要积极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校携手,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
因此,我在家里勤奋读书,写日记、写文章,陪孩子背古诗,尽量营造一个书香家庭。
02
第32条建议,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这条建议为低年级教师打开了理解儿童的关键窗口,让“因材施教”从理念到落地,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文中对儿童两种思维类型的剖析,打破了我对“思维”的单一认知。艺术思维的孩子沉醉于自然的整体美感,用形象与情感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对文学与美有着天然的敏感;逻辑—分析思维的孩子则执着于现象背后的因果,擅长抽象与推理,对数学等精密学科更感兴趣。
这让我意识到,不存在“更好”的思维类型,只有“不同”的思维特质。比如我家大宝就属于艺术思维占优势的,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看书,但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跟不上进度;而小宝则属于逻辑—分析思维这类,整天都上演“十万个为什么”: 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海星有没有口?海底椰是不是长在海里?……
更触动我的,是文中对“思维速度差异”的提醒。那些思维稳定集中、转换较慢的孩子,常被误判为“智力不足”,可他们并非不聪明,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深入思考。这一点像一面镜子,照出教育中常见的“急躁误区”——教师习惯用“快速反应”衡量孩子的学习能力,却忽略了不同思维节奏的合理性。
入学前建议带儿童到自然界观察,更是将“研究思维”变成了生动的实践。自然界既有供艺术思维孩子感知的美,又有供逻辑思维孩子探索的因果,能让教师在真实场景中轻松分辨孩子的思维特质。
03
第33 条建议,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要是在我刚工作不久就看到这条建议就好了,可那时自己不读书,怎么会看到呢?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后悔吗?不后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中触动我的,是对“年轻时积累”的反复强调。作者以自身经历提醒新教师,教龄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若不在年轻时积累智力财富与教育智慧,年老时便会陷入“时间不够用”的悔恨。
这戳中了许多新手教师的常见误区——刚入职时总被日常教学琐事裹挟,忽略了长期的自我提升。
而作者给出的“每月买三本书”的具体建议,更是把“积累”落到了实处:学科书籍让专业根基更牢,人物传记为道德引领提供范本,心理学书籍帮教师读懂学生心灵。
更让我共鸣的是“一辈子备课”的理念。作者说,当科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教科书会“浅显得像识字课本”,此时讲课的重心才会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学生思维”。
这恰恰点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距:前者始终在自我迭代,把日常积累转化为教学智慧;后者则容易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
文中提到的数学教师15年积累习题集的例子,也印证了“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年复一年的坚持,最终才能实现教育技巧的突破。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所以,每天要不断地阅读书籍,补充自己的知识,边读边思考,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
04
第34条建议,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这条建议提到发展儿童思维的方法,就是“思维课”。这堂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引导儿童与世界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
从学龄前期就开展的思维课,带着儿童生动、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等,然后进行逻辑分析。
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思维课”更是救命稻草。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充满现象链条的自然或生活场景中,当他们努力把握“一事物结果成为另一事物原因”的链条时,记忆里留存的事实、事物和关系,就成了思维训练的基石。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学生思维迟缓,不是因为“笨”,而是缺少能点燃思考的场景与引导。
联系教学实际,我们常苦恼于学生“学不活”“想不深”,其实就是忽略了这种让思维“动”起来的训练。
05
第35条建议,怎样培养记忆力?
阅读这条建议,刷新了我对“记忆”的认知:好的记忆从不是机械的“背诵重复”,而是在思维训练与直接观察中,主动生长出来的认知力量。
记忆力的培养以观察和思维训练为基础,观察是思考与实际知识之母,应在观察中发现各现象的因果关系。
而“学前期与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期”的论点,更点醒了教育的关键节奏。这阶段应让孩子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而非机械背诵,当然,也离不开广泛的课外阅读。否则,就会出现文中所说的小学学得很好,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学不好。
往后的教育中,我要践行这样的理念:特别是自家的两个孩子,在学前期和小学阶段,多带孩子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引导他们追问“为什么”,让思维的火花照亮记忆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建议,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前辈在耳边恳切叮嘱,字里行间满是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对年轻教师的期许,读来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自我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