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花了十四年写出的一部史诗巨作。全书共八卷,232章,八十多万字。
先不说这部史诗巨作的内容多精彩纷呈,场面多恢宏壮大。单看这个写作时间,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四年啊,亲爱的们~这是个什么概念?生肖都轮回了一圈。这意味着作者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一个少年,写完了之后变成了中年。
而我也花了将近两个星期才看完(一),全部看完估计两三个月。可是我有什么理由抱怨呢?作者花了十四年才写出来的优秀作品,我只花两个月就可以把它归为已有,难道不应该感恩吗?
好吧,又回到了当年读《明朝那些事儿》和《三体》的时光~
《静静的顿河(一)》内容包括第1~68章。前面用大量篇幅,非常细腻的描写了顿河上的风土民情:美丽的草原,河流,小麦,马匹;强壮勇敢又略带野性的哥萨克和美丽勤劳的妇女们;以及他们在风平浪静的顿河下,隐藏着的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
然而,前面的画面有多美好,后面的战争就有多残酷。来个对比吧~
战争前的顿河风景:蓝天白云,清澈河流,遍地的珠母贝壳,鹅卵石形成的曲岸,红柳树编成的场院笆篱,充满生命力的大草原。每到割草季节,各家各户就赶着马车,装上收割机,从村子出发,经过一条长长坡道,来到自家的分地上。吹着热风,流着大汗,卖命的干活。一个割草,一个捆绑,一个搬迁,一个运输……忙得不亦乐乎。
战发时的顿河风景:急流变成浅滩,天上布满黑云,雷声轰隆,但一个雨滴也没有,炎热煎烤着大地。麦子熟到自然脱落,无人收割。草原到处留下马蹄践踏过的痕迹。树林里面,大炮轰鸣,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战场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猫头鹰夜夜在教堂上号叫,恐怖的叫声在村子上空回荡。
战争前的人物形象: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俄国人的名字是不是比火车还长?)是一位正直勇敢严肃有威望的父亲,伊莉妮奇娜则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彼得罗是一个有责任心略爱开玩笑的哥哥,葛利高里是一个性情倔强,不受拘束,桀骜不羁的年轻小伙。
战发时的人物形象:彼得罗和葛利高里那强壮的身躯被战争折磨得消瘦万分,憔悴衰老,皱纹也悄悄爬上额角。头发胡子拉碴,衣服破烂,汗水和血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浑身臭烘烘。然而相比哪些阵亡和被流弹炸掉胳膊大腿,血肉模糊,脑浆迸裂的战士们,他们的遭遇幸运多了。
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这位老父亲又有什么变化呢?当他听到葛利高里阵亡的一刹那,一夜之间就白了头,憔悴不堪。记忆衰退,脑袋糊涂,眼睛红肿,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心神不宁……可想而知,战争带来的摧毁力有多可怕。
战争不仅摧毁农田庄家,草原马匹,还有人民的性命和容颜。
战争前人们的问候用语:近来可好啊?托福托福,出来买东西啊?你们家的草地割完了吗?
战发时人们的问候用语:上帝保佑,你还活着呢?我母亲还好吗?还活着。
紧张的战争氛围,使战士们没有片刻喘气时间,写信往往都是在马背上完成的。内容简短,字迹潦草,来信时间长。即使这样,家人收到信后也会比捡到金子还高兴,因为这证明你还活着。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中有一段描写非常感人:麦列霍夫家在获悉葛利高里阵亡后的第十二天,同时收到了彼得罗两封信。杜尼亚什卡看完大哥的来信后,以飞一般的速度跑回家,一边跑一边哭泣号叫着:“葛利沙还活着哪!我的亲人还活着哪!彼得罗写信来啦!葛利沙是受了伤;没有死!活着哪,活着哪!……”
幸福得发了晕的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把两封信都抢过去,带着它们一瘸一拐的在村子里走东蹿西,抓住识字的人就逼人家念____他并不是为了念给自己听,老头子是要把这晚来的喜讯向全村夸耀一番。
这一段看得我热泪盈眶。作者把一个老父亲在接到儿子战亡消息时的那种悲痛万分,迅速衰老;以及过后又收到消息说儿子没死时的那种欣喜若狂,接近疯癫的状态细腻地描写出来,非常精彩。
肖洛霍夫是一个写实作家。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言却充满力量;没有刻意塑造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粗糙的葛利高里却感动了千万读者。但是关于他的两段感情,这里先不作任何评论。因为后面还有80%的内容未读,他和妻子娜塔莉亚以及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的感情纠葛还未理清。关于战争部分也一样,目前还不知道结局如何,因为一切都在进行中……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但是,作品可以有续集。而战争,我不希望有续集。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世界和平,永远没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