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家庭浓厚的人文气息的熏陶,酷爱诗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是很少见的。一个人拥有一片宁静的天空,淡雅的书香,幽远的历史,恬美的梦,一个人守住自己的麦田,在麦地里守望自己的精神圣地,那种幽静的生活方式,是很多现代人所望尘莫及的。
女子有时庆幸自己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大学教授的父亲对汉唐两朝的史籍是百看不厌,也因此她与父亲有着很多共同语言。从历史文化,诗歌韵律到文学流派,无一不是父女共同讨论的话题。每当此时,她的母亲总会很安静地走过来,将削好的水果递给两人。
两位大诗人,今天又谈论什么?
母亲向来都是轻声细语,这个家庭从来也都是宁静,幽雅的,没有一切过于现代化的设备,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之家,在书房的两侧分别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古典字画。诸葛亮的诫子书,她记得是父亲最为推崇的一份古代家书,也是她所喜欢的。当然,母亲偶尔也会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从蔡文姬到曹植,朱淑贞......母亲谈到他们时,总会倾注自己的主观情感,对他们文学成就的赞赏,对他们人生际遇的感叹,有同情,惋惜,战乱年代的百姓命运,权利斗争倾扎之下的失意文人,对生命,爱情的永恒追求......他们不知疲倦地讨论这些。这个家庭带有浓重的历史与古典韵味,有些时候似乎与现代世界格格不入。有时候,他甚至怀疑,他们这一家子是不是从某个遥远的未知王朝穿越到了二十一世纪,而此刻的他们不过是将曾经的记忆给丢失了罢了。
小青,看看这首《西北的风沙》,写得怎么样?
我们被现代文明所湮没/找不到出路。父亲您总是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为历史发声。
其实我还有你这个年轻的“战友”啊。父亲开玩笑的说,在这里,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父亲,您是要去西北吗?去寻找那些被湮没的文明?夏青认真地问。
恩。你是越来越聪明了。需要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研究,大概要两个星期。
最近距离地接触自然,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历史。那一定很美妙,我也想去。她和父亲说道。
去西北那边考察很辛苦,你不怕吗?父亲既欣慰她愿意亲自去,但另一方面也不免担忧那边的风沙环境,终究是比不上这里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辛苦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父亲您不是常这样说吗?夏青依旧在坚持。
去吧。做你喜欢做的事,但不要和你父亲走散了。母亲轻声走进来,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那,这个家就拜托给贤妻了。
期待着两周后为两位接风洗。
......
终于,到了。
第一次来西北?
是的。接过手帕,止住鼻血。夏青抬起头,看见一个伟岸的男人站在前面。他或许是父亲新带的研究生吧。
这儿的风沙有点大,你多注意点。
谢谢,你也是。
西北的风沙,吹走的其实是一段历史。夏青忽然就问道。
的确,好多当时先进的文明都被湮没了,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或许以为她是老师新收的学生,对方接着她的话题给出了答复。
当年的繁华盛世已经不复存在了。岁月总是无情的,历史的盛衰最是让人吊唁。
秦淮墙边旧时月,夜深还过汝墙来。
你对历史很感兴趣?
有一点兴趣,夏青回答,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我们多少应该了解一下历史。其实,您对历史了解很深。
一点点。难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少年会去关注历史。
谢谢。有人曾用一句诗这样形容我们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我们被现代文明所淹没/找不到出路......
两人谈了很多,从西北的恶劣环境到楼兰古国的文明,从刘属锡的史诗到当代文学的形势,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忧心。似乎他是父亲之外唯一一个夏青与之交谈甚多的人,而且谈论主题天南地北,信手拈来。
直到后来父亲找到其时夏青还在与那个人沉浸在对文学流派的讨论中。
他是我们学校历史系的博士生,懂得很多知识。父亲告诉了她一些关于李源的一些事情。曾经的少年天才,当年更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他们学校的历史系,而不是试下热门的经济和计算机类专业,也让很多人不解。但李源的知识储备量,还有他过人的记忆力,都让他的那些导师惊叹,自愧不如,这次来西北也是辅助父亲工作的。
生活平淡如水。夏青发现,自从西北回来后,她的心中密密麻麻装满了心事。
SIDE.夏青.春
满天的繁星,与月光相映生辉,共同点缀着,装饰着世人的梦.
曲径通幽的庭院下,她一个人独倚栏杆上,远远地便看见书生朝自己走来。穿越时空的长廊,他们分别站在栏杆的起始处(相反的方向),之间的距离显得很长,将要相交成一点,却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不会相交,他们就那样被时间固定在各自的位子上,永远不曾产生交集。
太过于浪漫的人,太过于凄美的幻想。
窗外的桃花盛开,不知道它们是否就是崔护当年留下足迹的地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中那位情深意浓的女子独自一人无声无息的离开,带走了诗人的思念,只有无限春风,从耳畔吹过,而那场邂逅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发生。千年后,依然有人重复崔护的故事。
岁月继续着,故事正一幕一幕地上演,没有闭幕。
鸟语花香无限春风惹离愁。惊觉梦,弄晴时。晓来思绕天涯......
万千离索,万千风情,似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苏醒。婉转的鸟蹄声,落花归入尘土时在空气里隐隐约约传来沁人心脾的阵阵香气。从梦中惊醒的女主人公小心妆侍,脑海中不时浮现着梦中的情形: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阵春风撩开了伊人的情思,我们相遇,隔着时空的距离,注定了我们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女主人公经过长时间妆饰后,独自一人来到层楼上,望着远方,万千离愁别绪一时涌上心头。低吟道: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召递,惊塞雁,起辰鸟。画屏金鹧鸪......
更是一番离伤。
SIDE。李源。秋
何为咫尺?何为天涯?
都是那么遥远的一段距离。
走过了春、夏,时节被改写为另一个诗意而萧索的词——“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到自己的人生种种不如意,和遇见的那些问题,李源不由地感慨:辛弃疾当年是很想为国效命的,无奈生逢乱世,报国无门,只能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倾注于那些诗文当中。而自己呢,的确,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局部地区却会不时的爆发冲突)。他叹惜的是那些未被发掘的文明,那些突然消失断层的文明迹象,中华民族偌大的一本史书,很多史前灿烂的物质文明与文化文明已经不存在。就比如他们在研究楼兰文明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和难题,很多待发掘的历史,时至今日,他和团队依旧没有丝毫的线索。
我们被现代文明所淹没,找不到出路。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夏教授家的那个孩子说的话了......
SIDE。夏青。
还是会遇见李源,在父亲任教的大学校园内,还是可以很自然地和这位心忧天下的老师讨论一些历史课题。每次离别时,似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美丽的大草原下,他们策马奔腾在夕阳下,畅叙幽情、评古论今,谈历史,谈诗词,淡淡的明月清风......
有时侯,夏青的脑海里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仅是一个幻想,永远只是一个梦了吧。
就这样,很好了。维持目前的平静吧,不要打扰任何人,也不要给任何人带来困扰。
李源,永远底朋友。一个可以与之讨论民族、文化等话题的好朋友。
SIDE。李源。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一切做得还不够完善,还没有达到儒家思想对学者的要求,自己离儒家学者的标准还相差很多。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李源用毛笔写下了这11个颜体字。末了。似乎想起什么,又在治国、平天下的下面划上一横。沉思,许久。不知道是不是受导师影响,李源的身上总能看出一丝夏教授的影子。或许,这也是夏青总是会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的原因吧。因为,对于夏青来说他,像极了另一个父亲。
迷迷糊糊中,他听见有人问了自己一个题目:您是选择入世还是出世呢?
我很想出世,但我们没有选择。李源对她说。
这一世,我愿随你而去,无论出世、或者是入世,只要是你的选择。眼前的女子突然说,我可以放弃一切。
你——可是为什么,我们似乎并不认识。这一世?他们前世相识吗?
夏青,怎么会是你?那张脸忽然变得清晰,人渐憔悴。
梦醒,清风徐徐吹来。让他忆及曾经的年少轻狂: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光阴荏苒,一瞬间,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消失了,或者说,留存在脑海的记忆:
从别后,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SIDE。夏青。
我打算去大西北那一带游学。夏青对父亲说。
你能适应那儿的环境吗?想到上次女儿水土不服的画面,父亲不无担忧地问道。
真的想去就去吧。母亲支持地说。只是记住:当累了或不想继续下去的时候,这个家的大门随时为你而敞开。
为人父母的他们,自小就体会过她的倔强,固执,直到女儿一旦决定的事情,他们再怎么反对,也不会有效果的,还不如顺着她的意思去了。等到她厌倦了,累了,也就会回来了。
夏青走了,踏上了去西北的游学旅途。那儿,最让她铭记的地方。最不能忘却的是那儿的风沙,一年年地吹着。
聪明的父母怎么会不知道女儿去大西北游学的真正目?但她既然喜欢就让她自己选择吧。只是希望这一次,夏青,能够早点结束旅程,早日归来。
旅途愉快。所有的人都会将的一句话。李源却什么也没说,他想到了那天中午的梦。
累了就早点回来。他以父亲的口吻对夏青说。
谢谢。其实,夏青把最后一句话留在了心底:我把您看得和我父亲一样重要。
西北的风沙,吹走的又何止是一段历史呢?
我终于看到了,属于我的天空。站在西北的沙漠中,看着远方,夏青对自己说......
——————写于2007.4.10,2025.10.27整理。(2007年4月初的时候,想到了消失的楼兰文明,曾写过一首诗《西北的风沙》(西北的风沙/堆积城一座高山),再后来,因为那首诗,就虚构了这篇跟西北的千年风沙,跟楼兰文明有关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