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的“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其中预防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首要问题,尤其是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正是这些致病菌“猖獗”的时候,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抵御食源性疾病,了解清楚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很有必要。
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以下几种:
1、沙门氏菌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蔬菜等食物经常可见。
2、金黄色葡萄球菌
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肉类、糕点、剩饭等容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
3、副溶血弧菌
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中;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也可检出。处理海鲜时不小心划破了手,细菌就可能通过伤口进入血液,破坏红细胞,引发溶血,甚至引发致死危机。
4、肉毒杆菌
常见于肉类罐头、胀气的密封食品和发酵的豆类食品中,是最具毒性的神经毒素之一,0.1微克的肉毒杆菌便可致人死命。
5、李斯特菌
遇上冰箱里的低温,李斯特菌会迅速生长并繁殖,因此又被称为“冰箱杀手”!冰箱中的肉食尤其是牛肉最容易滋生李斯特菌,而后李斯特菌会污染周围食物,甚至污染整个冰箱。
6、致泻性大肠杆菌
致泻性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见的污染食品为∶肉和肉制品、奶和奶制品、蛋和蛋制品、蔬菜、水果和饮料等,工厂、学校的集体食堂是它最常见的“作案地点”,冷荤凉菜常常是它的“藏身之处”。
大家不要觉得即使感染了食源性致病菌,只是拉肚子而已,并非如此,少数患病者可能会出现脱水、休克等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甚至死亡。 除了做好预防,我们也不应讳疾忌医,有症状出现的时候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严重后果。
食源性致病菌不仅可以通过食物直接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没洗干净的手、没有生熟分开的砧板等方式引起交叉感染进而发病,为保护好胃肠道,建议大家做到WHO食品安全五要点(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在各国公认有效且普遍实施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2、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定要分,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3、烧熟煮透
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4、安全存放
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5、材料安全
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