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是歌神

先摘录啊

白先勇写了本书《树犹如此》

来自南宋·姜夔的《长亭怨慢·渐吹尽》桓大司马云: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仔细读,才发现是姜夔的引用,“昔年种柳”几句,出自南北朝庾信的《枯树赋》。 也就到此了。 再后来,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再后来,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姜夔(约1155—约1221)

辛弃疾(1140年-1207 )


两人同时代,同怀故国之思,穿越千年与东晋桓温共鸣。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

桓温北伐时路经金城,看见从前自己做琅琊内史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树木都已这样,人又怎么能受得了时间的变迁呢!

桓温(312—373),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是晋朝驸马(司马绍的女婿),曾经入蜀灭成汉,并主持三次北伐,以战功著称。在东晋太和四年(369)伐燕。


东晋桓温在金城抚柳长叹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北朝庾信将这份时光之慨写入《枯树赋》,再到南宋姜夔、辛弃疾借此抒发故国之思与英雄悲叹。

白先勇的《树犹如此》,与千年前的情感遥遥相和。 每代人都为这棵“树”添上了自己的年轮:

姜夔与辛弃疾,浸透山河沦陷的悲愤与无力;


而白先勇笔下的年轮,则缠绕着生死相隔的痛惜与人间温情的眷恋。 藏在典籍里的字句。

静止的墨迹,正因有了一代代人的品读、共情与传递,才成了流动的文化长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