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萨冈
萨冈很受文艺青年们的追捧,要问原因,我想离不开她“坏女孩式”的作风,酗酒,飙车,与法国总统谈恋爱,告白比自己大30岁的萨特…18岁说要写一部作品,赚稿费买豪车,就轻而易举的做到了。
这传奇的,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当时被媒体吹捧到炙手可热的地步,更是形成了一种萨冈式独有的商业现象。
公众对萨冈私生活的兴趣可以比得上那些对明星穷追猛打的八卦记者,萨冈的小说大多描写的是资产阶级的一些孤独的情绪,然而这种孤独很轻盈,为什么,我想大概原因是资产阶级毫无压力,过于平稳的小资生活让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去享乐吧。
同时,在萨冈的小说中你也读不到沉重与伟大,她只是热衷于放大生活中那一个个失去平衡的瞬间。断裂,逃离,犹豫,变化……在这样的时刻里看主人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说起萨冈,人们只记得她的处女作《你好,忧愁》里面讲述的叛逆女孩“塞西尔”的故事,在塞西尔的身上无疑是有着萨冈的影子的。写这本书时萨冈18岁,这是一本定格萨冈青春的作品。
不过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孤独的池塘》,原版是叫《丝绸般的眼睛》,19篇变奏短篇其实只共同谱写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孤独,而这种孤独不同于马尔克斯依附于宏观历史,不同于刘震云感慨文化孤独,仅仅只是无聊日子里的一声叹息,而萨冈的迷人之处在于把这声叹息无限放大。
可这点正中文艺青年们的下怀。于是灵魂质问,读萨冈,女文青们到底在读什么?
一:信仰缺失下的共同背景,萨冈写出了根植灵魂深处的各种欲望
二战后的法国伤痕累累,法国著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声称:
“这是一个放荡而圣洁的年代,悲伤而快乐的年代,嘲讽而崇敬的年代,贪婪而放弃的年代”
五十年代的法国一片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对法国现代青年人来说,传统的秩序和价值体系已然分崩离析,没有了信仰,年轻人开始浮躁,反叛,他们放纵自我,寻欢作乐。
萨冈笔下的主人公们放纵于爱情游戏和各种欲望之中,可是一阵狂欢过后,他们品尝更多的是厌倦和失望。欲望是萨冈小说的一个主题,情欲,爱欲,对自由与死亡的欲望…对欲望无穷无尽的追寻,无疑是一场现代人对生命的献祭。
1-厌倦而残破的爱情欲望
萨冈曾坦言:
“我生命中所需的一切就是这样,我希望被人呵护,尤其是不想过得复杂…我会同一个男人结婚,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他是拉丁血统,他需令我倾倒。而后我们要生个小孩,一个男孩子或是一个女孩子,此外无他。”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萨冈却并没有这样选择,她两次匆忙结婚又离婚,一生情人众多。并且她认为情人们之间不必相互忠诚,她更偏向于享受一种完全自由的爱情。
在她的小说中爱情大多是残破不堪的,婚外遇,不忠好像成了爱情的主旋律。主人公们似乎都是指望着用爱情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与迷茫,但对过程他们彼此都不负责,所以最终结局往往悲惨。
2--极端而疯狂的自由欲望
我想萨冈的一生无疑是惹人羡慕的,酗酒,飙车,给比自己相差30多岁的偶像萨特写情书,与法国总统密特朗谈恋爱,这种坏女孩式的生活为她的作品也附上了不一样的色彩,从20岁到50岁,整个成年时代,萨冈似乎一直都被定格在了18岁的青春时代,纵情享乐是她人生的主旋律。
她自己更是说道:
“我的大部分快乐都归功于金钱,坐车快速兜风的快乐,有件新连衣裙的快乐,买唱片,书籍,鲜花的快乐。”
这样的坦率正如一九五七年,撞车时她告诉警察的:“我相信自己有权自毁,只要这不伤及他人”
3-绝望而残忍的死亡欲望
萨特说: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诚然人们想自杀的原因千奇百怪,但本质上我想就是大家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其实是有一种荒谬感的,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突然在自己的感知中变得陌生了起来,可能是与恋人分手让你脱离了熟悉的人际关系,可能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但却以失败告终,忽然在一个凌晨时刻被沮丧和懊恼压垮了情绪.....其实我想往往是在这种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真实的面目是否崇高,萨特的选择是自我放逐,加缪的选择是给荒诞的世界赋予意义,而萨冈给出的答案则是以死亡来逃避。
《穿帆布鞋的死神》中男主人公被一个生活细节一下子击溃,然后自杀。在《孤独的池塘》里普鲁登斯因为感到孤独而冒出子撒谎的念头。总之在萨冈的小说中,生命轻盈的如同那片在池塘边随风而舞的叶子,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它只能在空中舞蹈。
二:欲望与生活失衡的瞬间,中产阶级轻盈的孤独展现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
王安忆在序言中对于短篇小说的定义我觉得还是很精确的,她说:
短篇小说多是写的偶然性。邂逅就是邂逅,困惑在于,如何在这瞬间,让有效的故事,散发出无限的意义。让人回味无穷。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
那么萨冈在这一点上充分发挥了其短篇小说独特的魅力,萨冈专注于描写中产阶级各种在生活中失衡的瞬间,《穿帆布鞋的死神》中男主人公吕克 · 哈默因为一个被水淋湿的细节,看到了自己什么都不能做,连爱都不能做,连死的能力都没有,看到自己生活得像个小丑,过着没有质量的生活,五个月之后,他选择了自杀而死。
《左眼皮》火车上贾罗德女士为了补个妆,被关在洗手间,在反复推不开门把手的过程中,她的妆也花了,而这让她想起了如果有夏尔在身边就好了…这也导致她人生决策的改变,本来要与情人夏尔分手,却最终决定与情人结婚……《孤独的池塘》中普鲁登斯看着灰蓝的池水,野鸭,与落叶她忽然想沉入湖水中。
“也许我只不过是需要一点孤独?也许我太久没有一个人待着了?也许这个池塘具有某种魔力?也许并不是偶然,而是命运把我带到这个岸边?也许有一连串的巫术包围着荷兰池塘……既然名字这么叫……”
萨冈用生活化的语句把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自然呈现,读到这些瞬间一方面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原来中产阶级的情感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一方面又会觉得他们原来如此的脆弱不堪,似乎一点点不如意,亦或是看见感伤的风景就能触发他们内心的某根弦,从而感慨自己似乎迷失了另一个自己,然后通常不是选择用死亡来做了断,就是若无其事的继续伪装自己回归现有的生活,也许正如穿帆布鞋的给海棠浇水的蒜味男子说的那样,
“点根烟或者被水浇到就是您这辈子碰到的唯一危险”。所以这份中产阶级所特有的孤独怎能不让普通的读者感觉到轻盈呢?
三:独一无二的萨冈,很难超越的青春文学书写者
其实关于萨冈争议也是很多的,有的学者认为她的商业包装大于她的写作,她写作主题上的重复性,拘泥与私人情感的写作这些都被人诟病,关于写作与生活,萨冈说道:
“没有写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没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写作。”
也许她只是完整的像我们白描了一个中产阶级生活的剪影,没有深刻的立意,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甚至她自己也知道她成为不了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可是这又如何,这并不妨碍有一部分读者早已在心中为她保留位置。至少她陪我度过了一段朦胧忧愁的青春岁月。
“你知道,马克,他也不过是个过客。别太夸张了。人生匆匆。”
“幸运的是,”西蒙说,“人生匆匆,我在这里,你在这里。我们共舞。”
“我们一辈子跳舞,”她说,“我们是那类人,跳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