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们说到了曹操这个人,起初也是只身匹马闯荡江湖的,但是他的战略、眼光、智谋、手段,让他在短短数年之内则占据一方,擎起了一面王旗。
曹操的乱世英才论,成就了曹操集团,可以说是因为有了曹操这个人,后人才得以看见曹操手上,以文武为首的那些英雄豪杰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要有机遇和条件的,没有前提,没有人赏识,那么再用理想和抱负也是空谈,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这个人是了不得的。
这周我们来看看曹操是如何召集十八路诸侯伐董,既是召集者,又为何要谦让盟主之位?
第四节 诸侯伐董,实为散沙
1】
在曹操实力渐强时,以天子名义召集起十八路诸侯,那曹操为什么要假借天子名义?在没有天子诏令之前,那些已经雄踞一方的诸侯又为何按兵不动?
其实古人是很讲礼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古人在打仗前,那是要告诉对方的,用现在的话来讲,也能说是挑衅,古人呢,叫下战书,提前告诉你一声,我要来打你了,你在家准备好。
有能力呢?我们就真刀实枪的干,没有能力呢?那就在家洗干净,给脖子抹点油,等着我来消灭你。
你看古人多讲礼貌,攻打别人前还告诉别人,从不玩偷袭。
有人肯定要问,那不和人家说不就行了,那是不行的,古人打仗讲究师出有名,师得是正义之师;名得是堂堂正正之名,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自古以来师出有名则直,师出无名则曲。
有名,才有理;有理,才有号召力;有号召力,才能有将士有民众的支持。
正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打仗不找个理由怎么打,所谓师出有名,正义战争,说到底都是为政治和利益的争斗找的借口,仅此而已。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名不正言不顺,其实都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或者是后来人的角度看的,而这个“理由”,只需要得到当时能够帮助他打赢这场战争人的认同即可。
2】
我们在三国的后面也能看见很多这种,为“师出有名”而付出惨烈代价的。
比如陶谦部下杀害曹操之父曹嵩,曹操给天下人写信,告知天下人我要去攻打徐洲牧陶谦啦,我这是正义之师,但凡胆敢帮陶谦的,那都是与正义为敌;
再比如刘备攻打西川,庞统为抱刘备的知遇之恩,自行设计,在落凤坡身中四十余剑,给了刘备师出有名的借口等等,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在后面,诺槿会一一为大家讲述滴。
话说回来在那样的乱世,为何那些独霸一方的人都止步不前,是他们没有实力吗?不是的,为何这样说,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史实。
当年何进迎董卓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后,开始霍乱朝纲并要废帝,而袁绍则当庭反对。
董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的剑不利否?”
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敢于与董卓当庭对抗,说明袁绍的实力可见一斑。
“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那为何袁绍不绞杀国贼董卓,恢复乱世一平天下呢?因为天子在董卓手里。清君侧!清君侧!那是得有皇上的明旨诏令,没有天子诏,起兵就等同于谋反。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这个人多谋而少决,嗜好虚名,听信谗言,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脑子。
这样一对比,曹操就显得多谋善断啦,天子尚不在手中的时候就会以天子名义为自己行事。
3】
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曹操跟皇帝还不是很熟的时候,但他已经在利用皇帝了。
他是怎么利用的呢?首先讨贼不是没有正义之师吗?没有天子诏你们不是止步不前吗?
没关系我曹操有,你们没有的我曹操可以给你,既然董卓可以发布矫诏,我曹操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他说:“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冲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从这份讨贼檄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在这份檄文里已初见端倪。
有了这份讨贼檄文,我们就有了这个前提,尔等是碌碌汉臣,现在天子身在水火之中,你们都是世代沐浴皇恩的诸侯,你们若不来响应我,那就会被天下人所非议。
况且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即使诸侯不响应,他自己也能够独当一面,不需要再畏惧董卓大军。
那么他为何还要发布这个矫诏呢?其一他是想利用反对董卓,匡扶汉室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第二他是想借十八路诸侯来提升自己的号召力,储存实力等待时机,以至于将来天下有变伺机而动。
你看,这就是曹操睿智的地方,不熟有什么关系啊,为我所用就好,所以后期曹操总喜欢说孝顺天子就是孝顺我曹操,我这是是代替天子发布诏令。
这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越用越顺手,越用价越高,就是这个道理。
4】
而这个讨贼檄文发出后,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响应,一共来了十七镇,都称自己有上将多少,如何威猛,粮钱富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些人有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十八路诸侯。
可以说日后这争夺天下的人,几乎都在其中。
既是同盟,必立盟主,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
曹操立马说“袁本初位列四世三公,且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这个同盟的盟主应该是他当最合适。
按理说诸侯聚会的地方是曹操的地盘,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把这盟主之位让给别人呢?
反董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人都是曹操,“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
你看啊曹操这又提供地盘,又提供物资,这到有好处的时候,他倒退了,难道是他傻吗?
当然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曹操这个人精明的都古怪,若是对他有利,他怎么会不去争取呢?
你想这老哥,连皇帝都用的那么顺水,他会不明白这里面的水是深是浅吗?
在十八镇诸侯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曹操、二袁、孙坚,其他多是凑数。
这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最强的当属曹操。
曹操自己不当盟主,反倒提议袁绍当,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曹操不想当这个盟主?曹操当然想当。但是曹操很清醒,他知道自己不能当这个盟主。
这是一个松散的同盟,来的各路诸侯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这样的同盟不会长久,势必破裂,当这种同盟的盟主,吃力不讨好,除了一个虚名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各诸侯之间矛盾重重,没把董卓打败,自己内部倒先打了起来。
曹操的目的并非当盟主,他只想借结盟之名增强实力和影响力,借反董之名招揽人才壮大队伍,而基于这种情况曹操就算不当盟主也能达到。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曹操这个人是务实不务虚,空头名声就像空头支票一般,风一吹就破了。
这也是为何后来袁绍和孙坚为那传国玉玺争的死去活来,最后双双丢了性命,而曹操却说,那块破石头也不知道他们都争个什么劲,活生生的皇帝他们不要,非要去争一个死物,庸才而。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执掌天下牛耳并非只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的长久之计。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自己立于不败才能够去打败别人,只有自己有实力有能力,你才有话语权,你说的话才有号召力,才有人铁了心的要跟着你混。
你想一个人自保尚且不足,又怎么能奢望别人去保你呢?
下一章我们来看看这十八路诸侯是怎样土崩瓦解,关羽又是如何温酒斩华雄,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为何又与刘备的见解大相径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