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书的世界卧虎藏龙,我知道的货真价实的作家就有好几位,比如蒋老师和九秋老师等等,看他们的文章,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所幸我是为了督促自己读书才来简书写字的,并没有成为作家的宏愿。尽管如此,在专题推文的过程中,韩涵老师和木加南老师仍然给了很多写作上的指导和建议,深感荣幸。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来到这个世界的,那时国内的教育几乎瘫痪,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现在回忆起来,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特别在文学素养这方面更是贫瘠如荒山。如果说读到了一点名著的话,那都是上高中以后的事情了。
即便再如饥似渴地暴饮暴食,总归先天营养不良,所以我自己常感文学细胞的匮乏。在单位里给别人修改文件或者报告,我们游刃有余,在公文内容的主次、简丰、条理和分寸把握等方面,相对于年轻人,我们自然是有优势的。但是如果单位里举办交流或者文艺活动,年轻人写出来的脚本,风趣活泼,诙谐机智,常常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从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和赞美。
除了少部分的优秀作者、专家和学者,我们这一代人,从文学修养来说是垮掉的一代,写出来的东西大都缺乏灵性。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到,受过古文字教育的比我们更早出生的前几代人,他们的文字功底很扎实,他们的文章有一种古典的美。在我们后面出生的几代人生逢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从小受到中外文学的熏陶,文学视野十分开阔,他们的文章时代感很强,文字非常鲜活。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字,大多四平八稳,不脱新八股的特性。
02
60年代生人应该是目前在岗的最年长的一代了,即将退出舞台的中央,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在舞台的边缘继续拥有一席之地,让我们的后半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我的答案是保持空杯心态,要有一份虚怀若谷的胸怀,向年轻人学习,终身学习。不学习,畏惧学习,或者懒于学习,停留在过去的自我感觉良好中,是很可怕的。
我认识一位退休的高级干部,拿红色医疗证的那种,曾经是我的上级,在家10多年了,在位的时候雷厉风行,叱诧风云,这些年一直还沉浸在过去的地位和掌声里,喜欢侃侃而谈,每次见到他,我们都插不上话。
他前些年学会使用微信以后,经常给我们转发一些文章,花花绿绿,文字很大的那种。比如揭秘马云豪宅的图文,一看就不是马云的房子,不过是房产中介文宣的一种手段。再比如,莫言怎么这么说,其实是一些公众号故意张冠李戴,以期哗众取宠的。
这些天,又转发关于疫苗有效性的文章,标题是“张文宏说:.......”,抑或 “友情提醒:......”, 内容大多以讹传讹。我又不能告诉他那些东西不可信,于是不得不把张文宏教授的原版视频发给他,再把“上海发布”的公号推了过去。
不论什么人,不学习就会缺乏判断力,无谓虚度光阴,更严重的情况是社交恐惧。这些年电信诈骗是多了些,但只要我们有正确的认知,其实也不难判断。
这位老同志平时喜欢看一些社会新闻和文摘荟萃之类的东西,结果把自己搞得四面楚歌、风声鹤唳,觉得到处都是骗子。害怕接听陌生电话,害怕短信,害怕敲门,整个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如果能够放下身段,索性沉下去,与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也能与时俱进,不脱离于这个社会了。
03
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老年生活的办法,适合自己,感觉自在就好。
我个人觉得,首先要有目标,懂得规划。生命很漫长,我们总要乐观地看待未来,不妨设想自己生命的长度可以达到90岁,三四十年的时间足够可以有一个完整规划的空间了,可以细分为年度规划、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有目标就会有动力,生活就会有条不紊。
其次,不要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我们所作的事不要有太多功利的导向,跟着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系统学一点高于现实的东西,比如传统文化经典,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这些高于现实的东西能够提升我们的情怀,让生活更从容,更淡定。
拥抱现实,不惧怕日新月异时代的变迁,不惧怕学习新的东西。我早几年开始就不再细致钻研业务了,只求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为基本的原理和规律不会变。这样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学习诸如工业4.0、后信息化时代、量子力学、基因科学等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知识,这些东西其实没有那么深奥。
我刚来简书的时候,也是一团雾水,我就花钱买年轻人写的付费文章,觉得有的写得不错,让我对简书的运作模式多了一些认识。但觉得不太全面,于是我沉下心来收集各种资料,结合在简书的实践,终于整理出了一篇6000字的分析简书生态的文章。前些天,我回过头去审看,自己还是有些自得的。
和年轻人平等交往,年轻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他们身上裹挟着一个“新”字,这些新东西能让我们逐渐迟钝的大脑保持一定频度的刺激。新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有的只是一阵风并不长久,但不要紧,主要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大脑,保持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没有必要傲慢,也没有必要附和,大部分年轻人都很积极向上,有些年轻人不懂礼貌,如果是可造之才,那就善意而严肃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否则忽略就是了。
04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年轻的时候看的吧,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守旧,惧怕变革,几乎与世隔绝,让周围的人感到窒息。茅盾《子夜》里的吴老太爷从封建的农村来到资本主义的上海,光怪陆离、大伤风化的都市景像让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深受刺激,于是一命呜呼。别里科夫的死也很意外,但无论他们怎么死的,死亡都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别里科夫和吴老太爷的命运常使我自警,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无论已经还是即将迈入老年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依然生气勃勃地拥抱这个时代呢?世界是年轻人的,也是老年人的。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