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郑昨天中午没吃饭,她板着脸,气哼哼地坐在办公桌前发了一会发呆,开始整理桌面上的杂物,文件和纸笔摔得“啪啪”响。
上午挂了领导的电话,她就这样一肚子气,半点也不饿。那会,刚上任的领导来电话问她,是不是有企业找他问过项目资金需求的政策,小郑很自然地点头,她在前一天确实接到那个企业会计的电话,找她要相关的文件,小郑不知道这分文件,也就明确地回复了这位会计。
可是,领导在电话那端的声音一下高起来,连声质问:“为什么不向我汇报?你不知道不会问一声吗?”
小郑当时没反应过来,第一次被这样不客气地质问,大脑有点迟钝。挂了电话,才觉得委屈。
她的确不知道这个项目的情况,也不清楚资金政策的来龙去脉,这根本不是她负责的事情,那个企业会计肯定问错人了,问不出结果再问别人好了,为什么要揪着她来问呢?
她的确没有汇报,也没多问一句,可这件事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窗外,灿烂的阳光、凉爽的秋风、摇曳的树木、桂花的幽香都没能让她的神情放松下来,刚才电话中领导咄咄逼人、毫不客气的语气,让她越想越愤懑。她下楼自己在单位的院子里转了一圈,心情还是很难平复,又跑到我的办公室来说了一通。
下午,我正巧和在电梯间遇到小郑的领导。她是个爱笑的姑娘。可遇见我时,也是一脸郁气,气鼓鼓地说起上午在区里参会遇到的糟心事。
一早,她去区里参加项目推进会。刚进会议室,就碰到站在门口的局长,于是笑着打了个招呼,没想到那位年近五十的局长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还好意思呲着牙笑?就你们单位报的项目少,一个也没有。”
客客气气地招呼,遭遇到如此刻薄的恢复,这姑娘顿时懵了,难道遇见领导不笑还要哭吗?
我能想象她那一刻的尴尬,当着满屋子的熟人被怼,笑容在一瞬间凝固,脸庞火辣辣的,不忿和难堪在她的心头饶啊饶,于是当企业说,昨天打过电话,因为没有得到回复,所以项目没报上,于是,她就对小郑发了火。
我安慰她说:“想来,李局因为这个项目,也被市局领导严肃批评了吧,所以,他把火发到你这里了。不是冲你,估计谁去开会,都会被他怼一通的。你是恰好撞抢手了。”
这其实不单是安慰,因为,这就是情绪转移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的糟糕情绪和坏心情,会顺着等级从强到弱地进行发泄,最弱小的那个,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个男人在工作中被老板批评了,回家对妻子发了脾气,妻子又将怒火指向孩子,孩子对谁发泄呢?他一脚踢向了家里的猫。
它类似于我们说的“迁怒”,但又有所不同。
迁怒,指的是将愤怒宣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让他人无辜受到牵连。但“踢猫效应”有时在情绪地传递中,会将本质上的迁怒,掩盖于看似合理的理由之下,让当事人有时并不认为自己无辜。
这种连锁反应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常见,想要打断它的顺延,其实也不难,只需要有觉察。
一旦有了觉察,对我们会产生两方面的益处。
一则,可以减少内归因。
也就是说,假使我们没有犯错或者犯了个小错,却被上级苛责时,我们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只是“踢猫效应”情绪传递链上的一个环节。
知道上司坏情绪的根源不是自己做错的事,而需要向上追溯,大抵上我们就不会沉浸于自我检讨的低情绪状态中,而是关注在错误本身。
二则,可以切断传递链。
当我们成为他人情绪的发泄对象,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一切发泄坏情绪。
觉察的过程,就是在对坏情绪释放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察觉并释放后,“踢猫效应”的传递链基本上就到此为止了,我们不会再迁怒于工作中的下属,或者家庭里的弱者。
大家都听过“气大伤身”的话,无论是自己被气到,还是气别人,都是不愉快的。能够切断传递链,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踢猫效应”简单运作的觉察,也许会让我们多一点“智”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