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遗恨致大清帝国陷入万劫不复境地
@铁山青士(笑独行)[述记]
读观与晚清历史直接相关的文帖和影剧始终免不了窝心闹心和痛心疾首,而笔者之所以常常甘愿耐着性子忍受煎熬,则主要是为了辨盛衰荣枯之机、推成败兴亡之理、明是非得失之道。
其间,笔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大清帝国是什么时候陷入病入膏肓和无可救药之境的。如今,笔者以为晚清之所以衰枯以至败亡,问题首先出在晚清皇帝身体孱弱和子嗣凋零上。
大清帝国于嘉庆、道光两朝渐次衰落,史称“嘉道中衰”。而站在大清皇室的立场上,自道光末年至同治亲政,本来还是有希望重振雄风、永固江山的,但却不得天佑,再三错过得救机会,终至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留下三大遗恨。
遗恨一:平庸迂腐的道光帝旻宁在经过二十六年的长期考察和犹豫不决后,最终以“仁孝”取人(于1846年农历六月十六秘密立储),选择了平庸无能的咸丰帝奕詝为皇太子,放弃了才智过人的恭亲王奕訢;
遗恨二:咸丰帝沉迷女色,壮年驾崩(1861年农历七月十七),享年仅三十一岁,身后给独子同治帝载淳留下了两宫皇太后,即在母后皇太后(即东太后慈安)之外多留了一宫不安于室、弄权乱政的圣母皇太后(即西太后慈禧);
遗恨三:同治帝比生父咸丰帝更体弱、更短命,十九岁就夭亡了(公历1875年1月12日,农历甲戌年十二月初五),为生母西太后慈禧创造了再度垂帘听政和独揽朝政大权的条件。
其间,同治帝存在的最重要意义也许就是可以制衡围绕在他身边的多股势力,首先是东太后慈安、西太后和以恭亲王为首的文官集团(不用说,对西太后权力欲的制约是最有效的,因为同治帝好歹是她的亲生儿子),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形成合力(且不说同治帝亲政后,在亲叔恭亲王的辅佐下,几乎必然会有一番可观的正向作为)。关于这一点,同治帝亲政前的“同治中兴”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此三大遗恨相对应, 大清体貌毁于鸦片战争,大清精神绝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清气数尽于同治皇帝夭亡。也就是说,随着同治皇帝不幸夭亡(而且没有留下子嗣),大清帝国就彻底失去得救机会了:对待光绪帝,西太后不可能像对待同治帝那样有耐心、有顾忌,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而事实也正是这样;至于戊戌维新,笔者过去不了解,现在清楚了,就算侥幸成功了,那也保不了大清帝国了,因为——已经太晚了!
(2014年9月述记,原题《三大遗恨致大清帝国陷入万劫不复境地》,2018年7月订补,最初发布于笑独行的QQ空间<2018.07.18/22:01>,2020年8月重订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