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00年前左右,也即大约公元前3000年,神州大地首次爆发了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参与这一次战争的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共祖:被妖魔化的蚩尤,三皇之末炎帝和五帝之首黄帝,还有他们各自的盟友部落。这是神州大地第一次统一战争,也是华夏各部落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
因地域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部落各有不同的特长。
炎帝所在的神龙部落原先位于神州西部地区姜水附近,他的部落最先进入农耕社会,属于当时较先进的文明。神龙尝百草说的其实是神龙部落里面的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创造出很多其他部落所不具备的知识和发明,所以生产力远远超出其他部落,因而成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增长也加快,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的部落分支。因土地不足以支撑新的人口,不免有些矛盾产生,所以其中一只姬姓家族就向东北方向迁移到现今河北一带,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黄帝的有熊氏部落。另外一只姜姓家族向东南方向迁移到了今天长江中下游至黄河下游之间的地区,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成了蚩尤的九黎部落。
炎帝,黄帝和蚩尤其实都不是具体指哪一个人,而是历代部落首领的统称。相传第一代的炎帝,蚩尤和黄帝是同一个母亲,那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都属于神农氏部落。
历史上有名气的大人物出生时,天上地下都有异象,人们用传说来美化他们的身世。但是对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人们只是大概知道他们的出生地和母亲,其他的事就不是很清楚。
炎帝出生在陕西一带,姜水旁边,所以就姓姜。有一次炎帝的母亲进山玩,应该是采集野果,被金龙缠身而孕。也有人说炎帝母亲爬山累了就走进一个山洞休息,山洞主人是龙王第七个儿子狴犴,然后就有了炎帝。
历代炎帝率领神农部落大力发展五谷种植,开创市贸交易,浸麻治布,削木为弓,甚至有传说他们的部落还创造了音律。尤其是治布造衣的发明,从此彻底摆脱了披兽皮的落后生活方式,促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前进了一大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神农部落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文明代表和部落领袖。姓氏的出现也代表着父系氏族的萌芽和形成,也代表着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的初期。
炎帝部落的军事没什么强项,仁心宅厚,博爱宽容,军备松弛,以至于农耕技术稍微普及之后,炎帝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就荡然无存了。作为天下共主,各部落名义上归属他的军事能人肯定很多,但是不太听从他的指挥,所以近似于没有。
蚩尤也是姜姓,具体的出生没有任何记载,大概是因为成王败寇的原因被刻意的消除了了吧,历史就像是一个人的记忆,被外力给有意的抹掉了。有关他的故事一般都开始于九黎部落,成年以前的历史是个空白,只有一些不确定的零星传说他跟炎帝一样也姓姜,也来自神农部落。因某种原因带领家族迁移至长江中下游至黄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
在九黎部落中蚩尤是一个形象高大威猛有担当的首领,像当今一些角色扮演里面的近战物攻猛将。曾经除掉危害九黎部落的“垂耳妖婆”,那时的蚩尤骁勇善战,在部落里是正义和守护神的化身。历代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擅长制作金属武器,所以战斗力是当时部落中最强悍的。传说蚩尤头上长角,耳朵像剑戟,我想这应该是最早的头盔,先进的武器制造术让蚩尤第一个穿上了盔甲,所以战斗力爆棚。当时别人都没见过穿盔甲的人,以讹传讹蚩尤就成了怪物的形象。
另外蚩尤部落对天气和季节有很好的掌握,并在战场上有运用,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一点。在这里提出来的目的是,蚩尤部落是很会观测天象的,那么他的农业发展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部落实力是当时一等一的,不会比神农部落差很多。
蚩尤部落的军事特点:武器装备先进精良,单兵作战能力强,有81个部落联盟,号称81个兄弟,像极了西游记里面的牛魔王,阵营里有刑天,共工,夸父等大神级别的部落首领,全是猛将。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黄帝了。
黄帝出生在姬水,出生时大地和天空都出现异象。司马迁史记上说他婴儿就会说话,几岁时就明辨事理,十几岁就当上了有熊氏部落首领。前些天我专门发文总结了有关黄帝出生的四个不同版本,大家可以去读一下。我记得好几年以前有几本穿越小说,讲的是主角穿越到原始部落的,主角的幼年到青年的原始生活经历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上的黄帝为原型的。总之黄帝一出生就不平凡,注定就是当皇帝的人。他的部落离开神农部落后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现今河北地区落脚。
大概是离开神农部落的比较早原因,黄帝的部落对于农耕基本上没有发展,处于游牧民族的状态,所以在三个部落里面社会发展程度算是最落后的,这一点实在让人跌破眼镜。但是从各种史籍的片言只语我们可以看出,黄帝部落养了很多的牲畜,而且在战争中使用过这些畜养的牲畜来攻击敌人,就像三国里面的孟获一样。
黄帝部落的军事特点:游牧民族长期捕猎,强于兵种配合,发明了早期的战阵战术,有骑兵,战车,弓箭兵,当然步兵也有,但不是强项。以及鼓舞士气的号角、鼙鼓等,属于战术方面比较先进的混合型兵种。
这些都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有书面记载那是2000多年后的春秋时期了。山海经,述异记,吕氏春秋,国语,列子,管子,尸子,汉代的新书,史记等等有一些简略的记载。
在最后一个炎帝作为神农氏的首领,部落联盟的共主的时候,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退,影响力也很微弱,毕竟已经统治了5百年了,已经出现僵化和颓废之像。很多部落开始不听从炎帝的号令。而神农部落因无力征讨,所以天下开始乱象,形成各部落之间互相争斗,吞并甚至残杀的流血事件屡见不鲜,导致整个社会开始动荡不安,本来原始社会的生存环境就差,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种族的命运就遭到了严重威胁。
这时期三个大部落逐渐形成,第一个就是老旧势力神农部落,当时的部落联盟共主,首领是炎帝。第二个是东部的蚩尤部落,自己搞了一个81部落联盟,势力相当可观。第三个是黄帝的有熊氏,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但是规模比前两个部落联盟小得多,算得上第三大势力。
第一战,阪泉之战,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史籍记载之中,说的是晋国的大臣狐偃为了让晋文公出兵帮助逃难的周王,用占卜到黄帝阪泉之战的大吉之卦说服晋文公勤王,就一句话,“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没有说黄帝跟谁打,只是说是大吉之兆,那肯定是赢了。
汉代的司马迁著史记,说的是黄帝跟炎帝打,恐怕司马老先生自己心里也没底。从史记上的描述来看,最初黄帝是为了勤王帮助炎帝的,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当时炎帝的神农部落对其他联盟部落的控制力已经衰弱,部落之间相互讨伐,民不聊生,黄帝看到这种情况就整顿兵马,征讨不守规矩的部落。战事进行的很顺利,但是事与愿违,各部落都归属黄帝去了,不再理会原来的共主炎帝。眼红的炎帝误以为黄帝借勤王之名行盟主之实,就准备打黄帝,黄帝被迫应战,双方军队在阪泉发生决战,双方共进行三次战斗,最终炎帝不是对手。经此一战,炎帝看到黄帝部落的强大,于是率领部落归附黄帝,于是炎黄诞生了。
还有一种说法,不服炎帝管教的部落里面闹得最凶的是蚩尤,勤王的黄帝就在阪泉跟蚩尤进行了第一次交锋,经过三次战斗暂时击退了蚩尤。炎帝和其部落联盟一起归顺黄帝,算是禅位。被击败的蚩尤并不服气,他看出黄帝的实力并不比他强多少,所以蚩尤做好准备之后就挑起了后来的逐鹿之战。
野史的说法,阪泉之战是炎帝为了向东扩张地盘,与蚩尤部落遭遇。双方决战阪泉,毫无悬念地,炎帝被击败,部落都被蚩尤占领了,蚩尤就宣告自己是炎帝,他也成了实际上的末代炎帝。但是任职时间很短,很快就被黄帝和炎帝的联军在后来的逐鹿之战中赶下台,而且大家都不承认他是正统。被打败的炎帝带着部分人马逃到黄帝部落寻求外交避难,并且召集旧部落里面不服蚩尤的逃难者组建海外军团加入黄帝的军队,一起对抗风头一时无二的蚩尤,这也正是炎黄的来历。虽然是野史,却也说得头头是道。
第二战,逐鹿之战。此战蚩尤有共工,刑天,夸父等猛将组成的豪华阵营,号称81个兄弟联盟。全是物理攻击的战士,没有远程法师。黄帝这边是炎黄联军,包括神农氏以前的旧联盟部落,数量也很多。
初期战事发生在距离蚩尤部落较近的南方地区,山地多,天气潮湿雾气重,不利于黄帝的弓箭手,骑兵和战车发挥效力。而蚩尤部落对于天气的掌握和利用相当准确,史书上说他召唤风伯雨师,黄帝召唤应龙女魃,这虽然是神话,也侧面反映出双方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深度,针对天气对战局的影响都做出了相应的策略。蚩尤利用天气和地形的掩护,近距离对炎黄部队发动突然袭击。而黄帝的部队在不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下发挥不了充分的战力而败退。有点类似罗马军团在条顿森林被击败的情形,但是没有罗马军团那么惨烈,黄帝的实力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黄帝审时度势,决定向北方撤退。黄帝且退且战,一共九战全败。这可能是黄帝的诱敌深入之计,要是一般人九战全败,士气早就清零了,哪还有决战的勇气?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也不过6战,而且双方互有输赢,不是哪一方6战全败,刘邦才有了翻盘的机会。所以黄帝九战皆败极有可能是他的诱敌之计。
一直退到北方的逐鹿之地,这里地势平坦,天气晴朗,有利于骑兵和战车的展开,弓箭手的视野和攻击距离也达到了最大,战阵的集结和兵种配合也发挥出最大的效力。蚩尤军队进攻的突然性在平坦地带大大降低,地形的不熟悉降低了他的军队的隐蔽性,远离部落造成给养和补充异常艰难。胜利的天平一下子就向黄帝这边倾斜。
这一次决战双方都全力以赴,把所有能用的力量全部投入战斗。具体战斗细节在各种史书中只有神话般的描述,应龙女魃,风伯雨师,各路英雄轮番上阵,竭尽全力各展所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挥作战的同时,在隆隆的战鼓和高亢的号角声中,黄帝亲自带兵驾驶战车冲入敌阵。混战之中,黄帝的战阵发挥出巨大的效力,士兵不再孤军作战,以旗为号始终保持阵型,蚩尤军队的攻击波被一一化解。最后蚩尤被黄帝活捉,炎黄联军大获全胜。蚩尤不降,后来被处死,九黎部落也随之瓦解,一部分融入炎黄部落,一部分向南方逃散迁移。
逐鹿之战后,华夏赢得最早的一次统一和大发展契机,东南西北各部落文明彻底交集融汇,相互学习,促进了文明跳跃式进化,更形成了稳定的民族信仰和文化理念,对华夏民族后来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华夏进入一个全新的人文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