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成书时间及作者已不可考,但三十六计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贵遗产,在战争中、商场上,甚至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很简单:“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自以为防备周全,就容易麻痹大意,精神懈怠,对经常看到的现象就会见怪不怪,不再怀疑。这两句话直指人性弱点,这也正是瞒天过海计能以各种形态,应用于各种情形而能得逞的原因。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秘密,或者说阴谋,都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最常见的事物,可能就隐藏着最大的秘密。这句话蕴含着最朴素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成为国人观察和思考世界与社会的通行方法,比如太极图正是阴阳相生相容的形象。
瞒天过海利用人性弱点中的习惯心理,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麻痹大意,从而出其不意,一举成功。
现代世界军事史中,动用“瞒天过海”计的一个典型战例就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夺取了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边建立了一个坚固堡垒系统,即“巴列夫防线”。虽然我们知道,自从二战中德军侧翼突破,而使法国耗费巨资,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成为笑话后,一切依托坚固堡垒的所谓防线,似乎都不再适合现代战争,但以色列确实耗巨资搞了这么个堡垒群。
战前,埃及军队多次在以军前线举行大规模演习,刚开始以军每逢遇到埃军演习,都是高度戒备,但多次反复后,以军就放松了警惕。在战争爆发前一周,面对埃军的又一次大规模演习,以军完全不以为意,战争爆发当天,即1973年10月6日,正逢犹太教的“赎罪日”,按教义,这天不仅以色列全国放假,而且不准动用武器、电子器材、通讯设施等与现代战争紧密相关的技术设备,许多士兵也休假回家了。
这时候,埃及军队发动了突然的袭击,仅用大半天即全部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初战大捷。虽然第四次中东战争最终以平局而告终,但埃及收回了部分西奈半岛,叙利亚也收回了大部分戈兰高地。此战过后,再也没听说过有哪个国家建造过坚固堡垒群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