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陪一位朋友在珠江边散步。这位朋友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
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话,那他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这是一个俗者见俗、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人生问题。我没有直接作答,却非常赞赏朋友对这个人生问题的思考。古今中外,多少圣贤正是通过对人生问题反反复复地思索,不断去探索生命的本质,追问活着的意义,把握心灵的境界,求取人生的价值,为人类探寻到许多人生宇宙之真理。从少时就喜欢独处和沉思的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从生、老、病、死等问题的困扰中获得解脱的真谛,29岁出家学道。经历了6年拜师、苦修和禅定的生活后,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此后他不遗余力地说法49年,为众生指出了一条成佛之道,成为人类历史上彻悟万法的伟大佛陀。一生对佛法很有研究的清顺治帝,在他写的一首出家偈中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可见,身为皇帝,顺治帝也曾深入探讨过人生问题。季羡林大师说:“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然而,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人都实在太忙了,有忙于劳作谋生的;有忙于吃喝玩乐的;有忙于迎来送往的;有忙于文山会海的;有忙于争名夺利的;有忙于明争暗斗的,等等,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闲情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活着,追问一下人生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就这样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这太令人遗憾了。其实,对人生问题的追问、反思和探究也正是人生这一题目的应有之义。
《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曰:“尽心知性,尽性知天。”钱穆也说:“人类求了解宇宙,最先第一步在了解人生;人类求了解人生,最先第一步在了解自己,即我之个人。”所以说,人生问题乃是我们必须首先面对,且要认真思索的宇宙之间最为根本的问题。只有读懂人生,才能读懂世界乃至宇宙。
一天早晨,哲学大师叔本华到公园散步。有个孩子问他:“你是谁?”叔本华对孩子说:“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由此可见,拷问人生正是践行和彰显哲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