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视频中,一个女孩得知假期只剩5天了,而自己的寒假作业还有7本没完成时,瞬间崩溃大哭。她抹着眼泪对姐姐说:“姐姐,你帮帮我呀!”
网友评论:烂尾楼开始赶工期了。
确实,很多人都有在假期快结束的那几天赶作业的经历。前几天,外甥女也在吐槽,孩子一放假她便督促他们制定了寒假日常惯例表,可是,临近开学了,孩子的寒假作业还没完成一半。孩子整天吃喝玩乐,作业早让他们丢一边了,日常惯例表形同虚设。
外甥女最后说,她是用了洪荒之力才控制住了自己没发火,不想在春节揍孩子,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的。
孩子没主动做作业,家长一般都是把责任归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贪玩,没责任感。其实,如果家长做好以下几点,孩子就能主动学习。
1.厘清边界,还孩子自主感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都是大包大揽,恨不得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比如我外甥女,在刚放寒假时就“逼”着孩子制定了日常惯例表,从早上7点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每一个时间段做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她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自律,每天按惯例表学习、生活。
可是,这张惯例表是孩子打心眼里想做的吗?还是在妈妈的要求下完成的一个任务?后来孩子没有按惯例表去做,妈妈责问“为什么?”孩子哭着说:“按那张表上面的去做,我不成了一个机器人了?我还过什么年呐?”
原来,妈妈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就不在同一个频道。妈妈希望孩子好好利用寒假时间,把学习成绩再提一提。孩子希望在寒假里,好好放松一下。
其实,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如何学?如何安排?自主权应该在孩子手里。只有孩子打心眼里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他才能做好规划,好好学习。否则,孩子总有一种被逼着学、为父母读书的感觉,那么读书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项任务,他们产生不了学习的热情。
所以,父母应该与孩子厘清边界,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做主,他们有了掌控感,才会有责任感,才会想着如何去做,以及如何做好。
2.提升认知,孩子可以一心两用
在假期里,孩子们想放松,但他们也想要完成作业,所以他们才会在开学前,“疯狂”地补作业。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上取得一种平衡,既让孩子学了,也让孩子玩了,岂不皆大欢喜?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曾经讲过一个她自己的家教故事。有一段时间,她的女儿沉迷于电视剧《还珠格格》,导致每天没时间写作业。
尹建莉就想:堵着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可能会叛逆,更加不愿读书。让孩子看电视,写作业没时间,孩子把写作业当成一个任务,每天敷衍了事,也不是办法。怎样才能让孩子既看了电视,又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呢?
她想起了“一心两用”这个办法。据研究表明:孩子其实是可以把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两到三件事上的。
于是,尹老师允许女儿在看电视的同时边做作业。那段时间,尹老师特别关注孩子的作业效果。她发现,孩子作业错误率很低,而且做作业的速度也很快,效率很高。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孩子在什么事情上都“一心两用”,也可能“一心两用”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这需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也需要家长在孩子“一心两用”时跟踪她们的学习效果。
只是,社会在进步,家长也要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帮助孩子。
3.实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我们总是说要对孩子“放手”,给他们自主感。但“放手”,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对孩子放任自流。
比如孩子制定了日常惯例表,那家长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放手,孩子就会每天老老实实地按照惯例表去执行吗?一般来说,这是不太现实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没有那么强大的自控能力。
春节,家长走亲访友、娱乐玩耍,我们就不能指望孩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一个人在家努力学习。他们学习的时候,会希望家长在旁陪伴,及时地给他们一些帮助。
小胖的妈妈很关心小胖的学习,她会在小胖学习的时候,陪伴小胖。可是,她一下子从小胖的房间过一下,装作拿一点东西,偷瞄一眼,看看他是不是真正地在学习;一下子又给小胖端来水果和牛奶,对他的辛苦学习表示慰问......殊不知,这种不信任、不恰当的关心让小胖很反感。小胖的妈妈不知道的是,她的这些行为对孩子的专注力也会造成破坏。
相反,小可的妈妈就是一位真正陪伴式家长。孩子在读书写作业时,她就与她保持距离。当小可学习结束,她会给孩子送上一份关心,孩子有问题向她求助时,她会和她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她给小可的感觉就是,只要自己需要,妈妈就在身边。
及时地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不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在孤军作战,孩子就会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当学习不再是想逃避的压力,而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孩子就能合理地安排好。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有时候越是操心,孩子就越不上心。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内驱力,孩子才能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