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A在校门口被自己同桌的家长堵了,随后就被拉到巷子口谈话,谈话内容是“如果你再惹我女儿,我不介意替你家长好好修理你!”随后便离开了,之后A在家里很委屈,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讲述了一遍。
那个女生称为B,B是属于成绩好,但是却以自我为中心的女生,看不惯别人比她强,如果看到了就会冷嘲热讽一句,例如:面对班班级第一,就会说“人长得丑,脸真白,像小白脸”,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是两副面孔,在学生面前趾高气扬,在家长老师面前乖宝宝,和A的矛盾爆发在国庆,事情很小,也就是没有借修正带。
A和B就吵起来了,B就说A长得丑,A也就回了句你不也就那样么?之后B就哭了,回家告诉父母说A骂她,骂的很难听。国庆过后A向这个女生道了3次歉,女生不接受,周五女生爸爸便来学校找A。
A很委屈,就和自己母亲讲了,他母亲就打电话和女孩的母亲讲了这件事,女孩的母亲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女儿不是这样的人,肯定是你儿子骂她,就是你儿子的不对!”话里话外就是A的不对,如果你是这孩子母亲你怎么办?如果你没有孩子,你想想,日后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办?
这时候A的母亲讲了一句“我孩子父亲脾气也不是很好,不知道哪天会带几个人去找你女儿谈话,到时候出什么事你怎么想!”,随后B的母亲才为这件事道歉。
这件事情总体而言还是一件小事,起因也就是口角之争,可是到后来就变成了父母找孩子,父母找父母,讲理不成只能威胁才善罢甘休。其实追溯到开始,你会发现主要是父母教育问题。
人很小的时候的行为是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例如:婴儿他饿了,他就想要去吃东西。他难受了,他就会哭。可以这么说小孩子在没有被管控之前,他的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知道自己只要发出指令,父母就会做出相应的行动来取悦他,这是第一个阶段。
到了两三岁的时候,他是有一定意识的。这个时候他有恋母情结,他会和父亲去争抢母亲的注意力。如何去争抢这个注意力?他就会观察母亲喜欢什么,之后他便会模仿去做什么。例如:当孩子将手中的食物送给母亲的时候,母亲笑了,孩子心里就会认为母亲喜欢自己送东西给她吃。之后他也就会重复这一行为,他想让母亲开心。这是第二阶段,孩子学会观察。
当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他会去看父母是怎么做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例如:当父母接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不在家,然后示意让孩子不要发出声音。孩子在潜意识里面就知道了,这是被允许的,这是正确的行为。所以在当你经常在家里撒谎,你孩子也会学会撒谎。当你不认可孩子的一些行为时,你看看自己身上,你也许也会发现,你身上也有,这是第三阶段,模仿父母和周围的人。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你的行为往往会成为模仿对象,你要知道你是偶像,你孩子会模仿你!
从现在做起,认真审视自己,改掉自己不良的习惯,做一个受人敬仰的偶像吧!如果你正不受控制地玩手机,你就思考,如果你的孩子也和你一样,那怎么办?他是模仿你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