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一个人可以有多少变化?
“教练”是一个非常令人容易误解的词。不如说“教练式谈话”,本质是通过深层次聆听,探寻式发问,帮助对象产生新的觉察,然后促成改变的行动,这样一个过程。
今天是第11次教练,多少是我主动找的对方,当然对方也曾经提起这个茬。
开始的时候,相对比于我的殷切,对方反而有些犹豫,似乎对于要不要跟我谈还是有保留。我并不是假装厚脸皮,不过只是出于对自己前10次经验的自信吧。
不过一个小时之后,谈话结束,对方给了我到目前为止我收到过的最真诚最全面的反馈,必须说人家的反馈水平是很高的。其中最最让我触动的就是ta描述的9个月前和我谈话的印象和今天和我谈话的印象的对比。
ta说今天的谈话有很多的惊喜,ta有了对自己新的发现和觉察,似乎思考的视野更广阔也更清晰了。而且ta说这个过程里ta说了很多一开始完全没有打算说的东西。ta说,第一次感觉一个人听ta说话竟然比ta说的还用心。而ta说谈话一开始的迟疑,来自于10个月前我们一次谈话给ta留下的糟糕的印象。
这个真是吓到我了,因为我真的没有想到10个月前我们有过一次糟糕的谈话,我自己当时的感觉挺好的呢。
你说说,别人的反馈对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多重要。
10个月前,那个时候,我刚刚做了公司头马俱乐部的导师之一,主要任务是带领新会员顺利开始进入演讲project。第一个project叫破冰,就是自我介绍,根据官方手册,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主要就是放松的介绍自己。所以我和ta的那次导师学员谈话,我一心就想着,不就是要准备第一次自我介绍吗,那让ta放松放松再放松就好了。
而ta其实本来就是情商智商社交商三高人士,我当时没注意啊,(后来才发现人家是自带光环的,这辈子这种蠢事我也不是第一次干,只是别人通常没捅破而已)。我只想着,你别紧张就好,什么别的也别想,根本没注意ta想从俱乐部学到什么,ta想从第一个演讲project里学到什么。基本上吧,就是把跟小学生的说辞,跟研究生说了一下。这就是“教”的误区,我以为我很明白ta需要什么,其实没有。
难怪ta觉得那次谈话毫无收获,还对我产生了“敷衍”的看法。哎,有时候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自己的credit都丢了。
但是今天的谈话里,ta好几次说到,“这个对我有触动,我好好想想”,“这个角度很有意思”,“这个现在我确定不是我现阶段想要的”,然后ta还把我记的笔记拍了照。然而,所有的东西,都来自ta的讲述,我并没有提供任何我自己的意见。而且在我对ta的陈述进行小结的过程里,在重新纠偏我的理解的时候,ta又产生了新的觉察。
有时候,我们觉得对方做的选择不好,或者不是最优,那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基于我们的经验,然后我们忍不住要“教”给对方我们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对方可能不接受,因为有可能那个我们或者大众认为的“最优”,对方并不这样觉得,或者没有准备好。当然,对方也可能会认同我们教给ta们的意见,但是这种认同不一定会转化成行动,这种认同不一定有力量。
而如果是对方自己通过觉察后做出的选择,那一定会深深的被对方自己抱持,这就是“教练”式谈话的魅力。
特别高兴这10个月我的进化,可以帮到自己,家庭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