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 书应该是过年前(大概1月左右)从雨花图书馆借来的,差不多2月份的计划4本书已经读完。
- 20190224开始看的,这是本3月要读完的计划,全书计划7个番茄钟。
- 20190308用了6个番茄钟,全书看完。
- 作者 周磊,副标题是1000个初创项目换来的6步思维。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1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内容
前言
- 一、为什么叫《失败课》
- 写于2017年6月
- 二、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 《创业从0到1阶段六步分析法》
- 写于2017年2月
chap1 创业,你被误导了吗? 1/240
- 论创业成功率?抱歉,只有5%
- 创业者,别被投资人误导了
- 第一件事“BP”,第二件事“产品”,然后会问“运营数据、财务预算和团队”
- 创业者如果被投资人的工作流程牵着鼻子走,很容易走上被误导的过程(这是由于投资人与创业者的不同视角决定的)
- 拿到投资= 创业成功?非也!
- 不要以拿到投资当作创业成功的标志,毕竟你的青春很值钱。
- 创业是自己的事,你需要自我诊断
- 好的思维框架和冷静的心态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 强烈的学习欲望,勇于挑战自己的决心,克服困难的毅力。
- 思考&自我诊断 16/240
- 我有哪里被误导了吗?
- 我的创业动机或心态是怎样的?客观列出项目存在的问题。
chap2 从0到1,蜕变与生长 17/240
- 创业,赚钱和创造价值哪个更重要?
-
创业是打造一个为目标用户持续创造价值的有机系统。
- 这个有机系统到底是什么领域?运转的逻辑是什么?怎么样冷启动?怎么样持续良性运转?
- 程维离开滴滴,再创立打车软件也不一定成功,作者说的是有机系统没了,但我觉得更大原因是风口没了。
-
创业是打造一个为目标用户持续创造价值的有机系统。
- 从0 到1,看似一步之遥
- 1是种临界点,我们被客户、合作伙伴、员工推着走了。
- 产品、商业模式在市场实战中不断验证和迭代,在验证后依据各方面反馈进行深度思考。
- 切忌盲目试错,先用六步思维诊断一下
-
“方向、逻辑、切点、团队、竞争、融资”
- 做什么;怎么做;会怎样
-
“方向、逻辑、切点、团队、竞争、融资”
- 思考&自我诊断
- 我的创业项目是在打造一个为目标用户持续创造价值的有机系统吗?为什么?
- 我的项目达到“1”的状态了吗?
chap3 方向 33/240
- 0
- 衡量一个创业方向好不好
- 避免选择没落的行业和形态;
- 避免选择价值空间很小的领域;
- 研究相关因素发展趋势;
- 需求:刚性、独立、直接
- 顶级的创业者看透未来10年;优秀的创业者找寻5~10年内的热点;一般的创业者看风口
- 方向面前,痛点不值一提
- 先选赛道,哪怕只专注于赛道上某个小众领域。
- 好方向需要具备三个维度
- 刚性需求:刚需也是有场景前提的
- 场景越多,市场就越大
- 独立需求
- 对外部资源不形成依赖性,比如导流,红包
- 符合自然人性的、普遍流露出来的行为选择。
- 去哪儿网的成立就是看到搜索引擎里旅游关键字的迅猛增长。
- 确实高质量的垂直分类信息都被割裂了,通用搜索引擎再也搜不到好的了---作者的“法天使”项目有感
- 直接需求
- 全栈创业,保证用户好的用户体验
- 场景
- 湖南人吃辣是刚需;也可以独立出来;直接场景就是做个辣椒粉或辣椒酱。
- 刚性需求:刚需也是有场景前提的
- 不同投资人关注的方向维度不一样
- 战略投资人
- 市场规模估算最好自下而上
- 拆解影响方向的利益相关因素
- 小心!这类方向一定不要选!
- 思考&自我诊断
- 我选择的需求具体特征分析
- 利益相关因素有哪些?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 项目方向从粗到细依次可描述为什么?大到行业/整个用户群,细到仅包含第一阶段想做的事情。
chap4 逻辑 69/240
- 从最顶点说起:逻辑的四个层次
- 产品服务、市场运营、营收模式、资本运作(层次越来越高)
- 70% 的项目死在了逻辑这一关
- 客户并不关心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自己存在的问题--戴夫.麦克卢尔
- 在产品的基础上,需要背后一个强大的运营支撑系统以及合适的运营演进策略来一起满足。
- 如何搭建靠谱的项目逻辑?
- 任何一个创业项目,有三个基本问题
- 用户怎么获取?
- 用户来了,怎么给他创造价值?
- 我们从用户那里收获了什么(不单指收入)?
- 追问关键节点和前提条件
- 任何一个创业项目,有三个基本问题
- 把握三个法则,你的项目也许能活过这一关
- 必然原则
- 购买A和B之间是有必然性的;必然的另一面是偶然、可能、不确定。
- 简短原则
- 极致原则
- 在某个逻辑点上做透
- 必然原则
- 你觉得是价值创造,实际上是价值消耗
- 我们到底是在什么方向上,如何创造价值,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努力做好什么。
- 思考&自我诊断
- 必然创造价值的逻辑是什么?
- 四层次中的必然逻辑是什么?
- 每个层次是否符合三个法则?
- 哪个逻辑的关键点可以做到极致?
chap5 切点 105/240
- 珍惜种子用户
- 切点是对方向和逻辑落地执行的路径设计,创业从0到1阶段能否顺利跑起来,跟路径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切点与创业愿景(方向和逻辑)是怎样的演进关系。
- 项目冷启动成功,需要确定第一批种子用户,以及最基础的产品功能和服务流程。
- 谈情怀、谈愿景,要从第一步切点入手
- “产品”的切点:核心价值点的最小兑现
- 现有的资源能把这个功能玩转,然后进行新功能开发。
- “运营”的切点:获取种子用户,并且让他们“爽”
- 为什么有的好切点投资人却敬而远之?
- 项目的方向和逻辑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创业者并不见得去深入思考过,或者想过但是没有想明白。
- 思考&自我诊断
- 我的项目怎么冷启动?相应的产品、运营切入点分别是什么?
- 切入进去后,再进一步的关键演变是什么?要哪几步才能达到项目的愿景?
chap6 团队 123/240
-
0
- 执行团队是一种能力组合,不等同于经验和背景组合。
- “把事情做好”推出需要哪些关键能力
- 创业者与他们所创立公司成功的、最重要的纽带应该在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层面,而不是经验和过往的背景。
-
别迷信BAT,小心被玩死!
- 作者的意思是,BAT的人可能不愿意加盟你,还有就是不一定BAT的就一定能成。
-
团队,先够用,再优化!
- 最开始的创始成员、合伙人尽量超前配置,员工和合作伙伴先够用,再优化。
-
如何组建初创团队?
- 超前配置的靠推荐或偶遇;员工靠招聘。
-
不懂技术,怎么选择CTO ?
- 行为面谈法
-
STAR原则
- Situation that existed
- Task or problem to be undertaken
- Action taken by yourself
- Result what happened
-
思考&自我诊断
- 我的项目从0到1最需要的核心能力组合是什么?
- 我自己及创始团队已经具备了哪些?还缺哪些?
- 缺的能力怎么弥补?借助外力,还是租用?
chap7 竞争 141/240
- 从0 到1 的竞争,其实没那么简单
- 想好怎么进攻,怎么防守
- 面对巨头,小心被釜底抽薪
- 主要是巨头的用户积累。
- 路径太长,小心被拿住七寸
- 跨维度、跨段位,从0 到1 的竞争玩法很多
- “jiafujiafu”的餐饮模式是啥?
- 在不同的逻辑层次去推演一下,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逻辑,让项目处于优势地位。
- 思考&自我诊断
- 我的项目方向还可能有哪些玩家?哪些已出现,哪些还没有?
- 这些玩家的逻辑、切点、团队等几个因素的组合是否可以轻易的超越我?
- 如果我要树立竞争壁垒,最关键的着力点在哪里?是否跟我愿意做到极致的价值创造逻辑是一致的?
chap8 融资 157/240
-
0
- 以下一轮投资人的视角,倒推当前应该做好什么。
-
融资,不止VC 一条路
- 个人投资者
- 天使或风险投资机构
- 产业投资机构
- 上市公司
-
不同阶段融资关注点
- 种子轮:方向、价值创造逻辑、切点、创始成员、股权结构和规则
- 天使:模式、产品、用户
- A:团队、可复制模式、数据增长势头
- B:快速占领市场
- C:盈利模式、变现能力
-
怎么做融资计划?
- 如果创业项目要顺利地跑到下一轮,需要花多少钱?
-
如何找到适合的投资人?
- 为了避免被动,一般应该找相互有竞争关系的多个意向战略投资人。
-
暂时融资失败,怎么活下去?
- 深度思考是不是项目真的有问题,没有问题,继续跟投资人沟通,让他们明白项目到底是什么、投资价值在哪里。
-
思考&自我诊断
- 我的项目接下来往后的第二轮融资重点关键的指标是什么?我拿到这一轮融资后如何快速奔向这些指标?
- 我的项目符合哪种风投的胃口。
- 我应该选用哪种融资通道?
chap9 六步思维应用 173/240
- 没问题?小心验证,规避风险
- 我们所构思的idea有哪些假设和前提条件?
- 如果关键假设得到验证,最关键需要做的就是资源的配置。(精力,人员,资金)
- 有问题?逐步分析,各个击破
- 方向、逻辑、切点、执行,不断迭代
- 思考&自我诊断
- 针对自己项目逐步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则思考根源在哪儿,是没意识到有问题,还是没想透?找到并试图解决它!
- 发现解决不了,可以看上一步是否要做调整。
- 如果分析没问题怎么办?
chap10 应用实例 183/240
- 电商组件化
- 分析主流电商的模式,分成业务组件,让其它商家快速组成。
- PMGrow
- 帮助和见证产品经理成长的社区。
- 资质管家
- 我是艺术生
- 卡车驿站
- 智宠项圈
致谢 239/240
- 主体内容花了1个半月。
收获
- 整理知识形成闭环,值得拿来用于验证和思考。
- 以某个点为场景,打磨一下深度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