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究会死去,要获得痛快洒脱,就必须直面死亡,向死而生。”
说得倒轻松,要真正面对起来又谈何容易。
尤其是在参加入殓仪式之时,面对冷冰冰的遗体,哪怕躺着的是至亲,多数人可能也会敬而远之,不敢触碰。
因为死亡这件事是忌讳的,令人恐惧的。
但就是有人不信邪,他们常与逝者“打交道”,在道别的时刻,把生者和死者连结在一起,在数千年的殡葬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入殓师就是这种人。
他们帮助逝者擦拭身体,换上漂亮的衣服,化上体面的妆,走完在人间的最后旅程。
“干这行是不是脑子坏了?”
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中,一位90后入殓师曾在网上看到网友这么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东方人都很避忌谈到“死”字,孩子嘴上随便说说父母都能暴跳如雷,更何况是去当入殓师。
要是真去当了,难免就会遇到比其他常见职业更大的压力。
许多90后选择“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时候,父母都是抓狂的,严重的甚至闹到要断绝关系的地步。
外行人很难理解,入殓师这个职业为什么可以是自豪的,除非他们被电影《入殓师》感动过。
那篇报道还写道,一位90后妹子就是因为看了《入殓师》,才对殡葬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报读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电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肖申克的救赎》可以令到无数人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搏击俱乐部》可以令到无数人击碎消费主义的钳制;
《入殓师》可以令到无数人重新审视死亡这件事情。
从限制级影片走出来的导演泷田洋二郎,他用朴实而煽情的拍摄方式,呈现了一位日本年轻入殓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帮助日本电影在53年后再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死亡,对世界人民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超越国界,是全世界都能理解的。”泷田洋二郎说。
他确实用电影语言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外国人可以通过影片了解到日本当地的殡葬文化,还能感受到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某种原始情感。
剧本很聪明地从一个外行人的视角出发,让观众跟随男主角的感受而感受,如果从老入殓师的角度出发,说教意味可能会变得更浓厚一些,观众的情感共鸣就不是由内而外,有感而发的了。
也许是为了突出对比,电影序幕是男主小林大悟进行入殓工作时的场景,然后再倒叙回他上一份工作——大提琴手。
小林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是他被现实狠狠地打败。
他不得不另谋高就,干上一份能赚多点钱的职业,毕竟家里还有一个妻子要养活。
哪怕工作是要处理遗体,他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
生活的心酸,相信是个成年人都能感受得到。
然后剧情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看片名就知道,大家都知道小林会一直坚持干下去,成为一位优秀的入殓师,并最终化解与自己父亲的矛盾。
重要的是,小林为什么要不顾全世界的冷眼和反对,坚持做下去。明明他见到尸体都要吐了。
比经济和性格两个原因更至关重要的,是他在从业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入殓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音乐天赋不咋地,但他却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小伙子。
促使小林心态转变的有两场戏。
首先是他第一次看到老板佐佐木生荣进行入殓仪式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被客户大骂之后,佐佐木生荣丝毫没有怨气,只是像往常一样,帮助逝者擦身,换衣,化妆。
泷田洋二郎用多角度镜头把观众带到了入殓现场,屏幕内外有着相同的感受。
当看到原本冷冰冰的身体,最后容光焕发之时,原本对死亡的畏惧,仿佛烟消云散。
留下的只有生者的痛苦与怀缅。
丈夫抚摸着先走一步的妻子,他们是如何相知相爱的,如何建立一个家庭的,如何生死相别的,背后的故事隐隐约约浮现在眼前。
此后每一场入殓戏,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在暗潮涌动。
染发的女孩,变性的男孩,基督家庭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离开了这个世界。
因为入殓师的存在,他们得以和亲人进行一次隆重的告别。
“今天是他最美的一天。”
看见亡妻美美的样子,所有的遗憾,无瑕了。
然后是小林不堪压力,准备请辞的一段。
佐佐木生荣知道小林为何而来,他倾诉了5年前会选择做入殓师的原因,并请他吃烤河豚。
“好吃得让人为难。”
悟性高的小林很快就明白了老板所说的话。
死亡不可避免。
但所有的生灵都在努力生存,人如此,河豚如此,植物也如此。
为了生存,生物就得做点什么事。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比如当入殓师这个事业,“好吃得让人为难。”
小林只是做了遵从内心的选择,为此,他就必须能够顶住压力,逆流而上。
一个人无惧世俗眼光勇敢向前,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入殓师》确实是有些励志味道。
不过泷田洋二郎所着重的还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主题,可能是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以及男主角本木雅弘的个人风格,电影也涵盖了喜剧元素,整体氛围不至于太过感伤。
久石让的配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的情绪都需要依靠音乐的调动,把小林设置成爱好大提琴甚是合适。
告别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生离死别,多数人一辈子最多经历两三次,对于入殓师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他们需要拥有比常人更坚强的内心。抵挡的不是来自死亡的恐惧,而是来自离别的痛苦。
“刚开始有点胆怯,干的久了就不怕了,不是胆子练出来了,而是心里想明白了,知道死者人生的最后一站,由我打扮、安慰,让他们有尊严的走。干这行心得正,把心眼放正了就没什么好怕的。”
在知乎“做入殓师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就有一位90后入殓师回答说。
在看过《入殓师》之后,相信不少观众都能够换一个角度,面对死亡。
出于求生本能,对死亡的恐惧大概还是会有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伟人的思想高度。
《入殓师》也并不是要鼓励观众“向死而生”,而是通过日本殡仪文化这座桥梁,传达一种淡然的生死观。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其实没有绝对的正确,关键只在于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事物。一想到逝者本来也是生命,只不过是处在生命的句点而已,那一切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永远心怀敬畏和尊重,比无谓的迷信实际多了。
入殓师应当深知这一点,因为他们是为人类的生命旅程画上句号的人。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入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