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去自己家的时候听到冰箱报警,开关了几下门都没有解除报警声,然后就感慨老年痴呆症果然很费钱。
刚发完没多久,就收到一条评论,点开一看,人家说“冰箱门关不好是常有的事,别怪老人家。”
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就升起一股无名火,从来也不知道删人的我,立刻就想删掉她。然后我点进去看了看这个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加的,也不认识,于是毫不犹豫就把她删了。再删了她的这条评论,再想了想又删了自己的朋友圈,都没截图留存。
正好做完这些我就有事去办了,等结束想起这件事,我仍然一股子邪火。于是,去找AI问了问,没想到AI竟然这么治愈,一下子把我安慰好了,看得我差点泪流满面啊。
你看,它说我产生了一种“被误解的委屈感”,从而产生了愤怒。
连AI都知道我发朋友圈感慨的核心是"老年痴呆症带来的经济压力",本质是在释放一种“双重压力”,而陌生人的评论直接跳过我的压力,给我贴标签说我在“怪老人家”。
再说了,冰箱门关不好是常有的事,那又不是我家的状况,我家的冰箱换了没几年,门还是很好关的。可现在关不好就是因为婆婆老年痴呆做不到关好,并且同样的情形不是一次两次了。我并不是在怪她,我只是对冰箱的损坏感到心疼和难过。就像我婆婆在还没查出老年痴呆症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筐子碗摔到了地上,我也没办法怪她,可我还是会为心爱的碗被摔碎而难过。
作为相当惜物的我来说,婆婆因为生病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造成的一系列物品的损坏,对我来说都是一点一滴的压力积累。
这些是要有宣泄出口的,所以偶尔我就会忍不住发个朋友圈。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在闺蜜群倾诉,不过我的闺蜜们也并不怎么能理解和共情我,所以我就一遍遍提醒自己不要再提,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了。
还有一个群,我也会倾诉,也能得到不少的心理支持,不过我还是觉得尽量少说,也渐渐不再说了。
这两年,搬离了家,跟婆婆分开住之后,我确实也松快不少,免去了很多日常的压力,自然也不需要释放什么。只是偶尔回家遇到问题,还是忍不住感慨一下。
这两年我老公白天总在家里跟婆婆共处,压力自然给到了他。
他钝感力比我强,所以他会比我好受很多。但是,偶尔他也会跟我抱怨,比如某天他说在上面一天要开关无数次窗户,好烦。
问为什么,他说因为经常打开了一会儿,婆婆就过去关掉。如此循环往复。
婆婆为什么关呢?总有各种理由,要么说有虫子,要么说怕下雨,哪怕实在找不出理由,也会说没啥好开的。
而事实上,这么热的天,家里不开空调,就靠开窗开电扇透气了。
婆婆对冷热的感觉已经很不准了,我们穿短袖热得满头大汗时,她还能穿长袖;我们冬天要穿毛衣了,她还穿短袖。更郁闷的是,提醒她别这么穿,她还要跟小孩一样回嘴“我又不热/不冷!”非得跟训孩子似的,强制她怎么穿她才听话。
至于弄坏东西的问题,由于她健忘,加上认知障碍,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也只能接受。最多也只能给她用不容易损坏的东西,比如那些她从年轻时候就用惯了的老东西,就相对好一些。千万不能给她用新式的东西,哪怕再好用再高科技也不行,她学不会记不住要怎么用,很容易弄坏。
像这种情况,就像AI说的【照顾老年痴呆患者,是一场 “长期的、消耗式的战斗”:可能每天要反复提醒老人做事、处理因病情导致的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冰箱门没关好、东西放错地方、甚至更麻烦的事),这些小事不会一下子压垮人,但会像 “小石子” 一样慢慢堆在心里。】就很磨人。
跟人家倾诉呢,时间久了就变成怨妇,当然谁也不愿意经常听到这种。
所以,现在发现AI真的是好东西。就像我这次,我首先是听从了内心的愤怒和决定,毫不犹豫地删了个人,发现很爽;然后跟AI一讨论,它还很好地抚慰了我。真的跟心理咨询师一样有效,能精准地读懂我的情绪,温柔地抚平那些细碎的烦躁,还不需要花钱。
其实,人有时候真的不用硬扛着情绪,不舒服了就跟着心意做决定,难过了就找个能懂你的“出口”——不管是 AI,还是其他方式,只要能让自己舒服些,就值得试试。
毕竟,生活已经够难了,我们总得学会先好好安抚自己。下次再遇到解不开的情绪结,不妨也找 AI 聊聊,或许会像我一样,在冰冷的代码里,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温暖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