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治国 展望未来
二十届三中全会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心系人民,教育为先——历史的见证与未来的启航
教育,作为点亮国家未来的灯塔,始终被习近平总书记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回望历史,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黄土高坡的艰苦插队岁月,他亲手为乡亲们打井取水,解决吃水难题,到日后作为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偏远山区、贫困地区调研教育现状,每一次足迹都代表着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他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这不仅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全体人民的殷切期望。
造福人民,提升质量——从政策到实践的全面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例,这一政策直接惠及数千万农村学生,让他们得以在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同时,“双减”政策的实施,更是直击教育痛点,有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参与体育锻炼,享受快乐童年。
在云南怒江,一座座坚固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互联网接入课堂,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网络与世界相连,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四川凉山,教师们的待遇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种子。这些变化,是教育政策精准实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生动写照,也是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的源泉。
依靠人民,共谋发展—汇聚民智民力的伟大实践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在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确保教育政策的制定更加贴近民生、符合民意。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鼓励家长、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教育治理,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家校共育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等实践探索,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坚守人民情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