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以为常的“愤怒”,是难以遏制的激动情绪状态,一发作往往很难收拾。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看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这是很常见的事。你能判断这位母亲是真的愤怒吗?假设是真的愤怒,也太好控制了吧,想收就收,哪有想象的那么情绪难以调节。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一种手段,为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这位母亲之所以大声呵斥女儿,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想让女儿从此听话。
想想其他情况下的愤怒,是不是都有“故意”的影子在?比如,在课堂上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的老师,可想而知,TA的教学能力是比较差的,不得不使用“愤怒”才能控制场面。
由此得到,“愤怒”属于下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