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付丽娜],名:婧潼 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过去的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人生最深的黑夜——去年十月,我送别了父亲。而在我记忆模糊的三岁,母亲就已永远离开。45岁,我便成了“孤儿”。
这份痛,尖锐又孤独。看着同龄人父母健在,我感到命运不公;作为专业人士,我甚至一度自责:“我应该更懂得处理悲伤。” 那些无处诉说的夜晚,强烈的无助感几乎将我淹没。
但正是这段至暗时刻,让我真正触摸到了疗愈的核心。
我放下了“咨询师”的面具,允许自己像每一位走进我咨询室的来访者一样脆弱。我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思念父亲早起揉面时专注的侧脸,想念母亲省下每一分钱只为给我买件新衣的温暖。我用上了自己熟悉的工具:把痛苦画出来,和想象中的父母对话,甚至对着星空诉说日常。
在自我疗愈的荆棘路上,我有了深刻的领悟:
1. “专业”不等于“免疫”:心理咨询师也会受伤,也会迷茫。承认脆弱不是弱点,而是真实人性的体现。
2. 父母的“遗产”在细节中闪光:父亲揉面时的“面粉哲学”(柔软而有筋骨,需要时间醒发),教会我哀伤需要耐心与韧性;母亲“舍不得”背后的爱,让我更懂得引导来访者识别“真正珍贵”的事物。
3. 伤疤是理解的桥梁:亲历丧失的剧痛,让我对坐在对面的哀伤者有了更深切、更真实的共情。我不再只是“知道”理论,而是真正“懂得”那份撕心裂肺。
如今,这份经历重塑了我的专业生命:
当来访者诉说失去至亲的痛楚,我能更平静地承接他们的眼泪,因为我深知那份重量。
我不再害怕在咨询中流露真实的情绪,因为我知道,适度的真诚能建立更深的安全感。
我更能识别那些深藏的、未被言说的渴望——就像当年那个渴望父母撑腰的小女孩。
我依然在疗愈的路上,但这让我更谦卑,也更坚定。因为我知道:
最深沉的黑暗里,也能生出照亮他人的微光。
*我们的伤口,不必是羞耻的印记,反而可以成为理解他人痛苦的独特通道。
* 真正的疗愈力量,不仅来自书本和技术,更来自一颗经历过破碎、依然选择温柔与理解的心。
如果你也在经历生命的裂痕,感到孤独无助,请相信:**
**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是可能的。我愿意带着我的故事和专业,与你同行一段路。**
**婧潼 心理咨询师**
**专注领域:哀伤辅导、生命意义探索、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