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市区的花灯,差点把家乡的这一元宵节活动给忘了。
扮玩,我们俗称“玩十五”,在淄川,各镇各村还有区里,都会提前排练好节目,大家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去表演,送去欢乐和祝福。这些节目,想起来挺有意思的,扭秧歌、三句半、踩高跷、吕剧,区里还有舞狮子表演。不管村子里财力几何,都会打起鼓、敲起锣,热闹一番。
小时候,过了正月十二,就会有别村的扮玩队、锣鼓队来到村里。大队(也就是村委)只要喇叭一喊,大人小孩就赶紧放下手头的活儿、动画片,生怕到晚了错过开场。有的户家远,行动慢了,甚至会错过整场演出。村子偏,各户居住分散,平时路上见不大着人,可一到这时候,锣鼓击醒了沉睡,期待赶走了冷清,乡亲邻里聚一堂,比拜年还热闹。
这种村里的串乡演出,充满自娱自乐的味道——花花绿绿的衣服一穿,舞跳起来;话筒一拿,歌唱起来;红绸子腰间一系,秧歌扭起来。以前也不讲究什么搭台,也没有人主持,大家演大家看。上小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扭秧歌,跟在大人后面,步调全乱,却有模有样。那时所有参加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发烟发糖,我就是冲着糖去的。
近些年,不少村民都迁居城里,村里的扮玩也基本不出村了,每年演出都是那一二十张熟面孔,靠着几个爱好的人撑着老传统,有了主持人,也玩上了录像。工作以前,村里的扮玩我是必去的,因为总有一种明年可能看不到的危机感。现在,在外地工作,元宵节一般也不回去,我已经两年没有看这种演出了,庆幸的是,扮玩还在,有热情的人还在。
区里的表演规模要大很多,是要游街的。新闻上说,淄川区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活动已经连续举办32届,今年正月十五,12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扮玩队伍、近1700名演员将沿松龄路、吉祥路、般阳路等城区主干道,进行舞龙舞狮、秧歌、高跷、芯子等传统民俗表演。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次,因为我个子太小,人又太多,爸爸就用肩膀驮着我,我扒着路边商店的防盗窗,远远地看到了踩高跷的书生,还有秧歌队,然后就没有其他印象了。
结婚以后,婆家在泰安这边,跟婆婆聊起来,她说她们村子里以前也是有这种形式的演出的,不串乡,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但是一提到排练节目,大家就心知肚明了,参与也挺踊跃的。后来,电视普及了,这类活动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