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门人,一个科学家
出身贫寒,幼小失怙,学业无以为继,踏入社会,缝补生活,成就显微大业。从一介布衣到皇家学会成员,他自始至终地热爱着那个别人看不见的世界,至死不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看门人的科学之路。
他,列文虎克,1632年10月24日出生在一个酿酒工人家庭。父亲早逝,为了生计,童年的他只能辍学出外谋生,没有知识没有技能,他的人生似乎一眼就可以望到头。后来回乡时,已近40岁,当起了市政府看门人。这件看门的工作,一直看到生命终止。这扇门可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之门”,就是在这里,他才有了不错的收入,工作也轻松,时间也充裕。生活安逸,他没有“打麻将”,没有沉醉于“抖音”,他走上了一条与微生物共舞的科学之路。
在他的发现之前,微生物是这样的:它们四处游荡,空气中,土壤中,水体中,甚至深海热泉、火山喷口中也有它们的身影。真是上天入地、无孔不入、万菌空巷、摩肩接踵、菌声鼎沸。这些无孔不入的“小捣蛋”,何时何地不在与人们打交道?甚至在我们体内到处安营扎寨,自由钻进钻出,如入无人之境。可是,由于人们不能用肉眼看见它们,因而几千年来,人类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微生物这东西存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带他去荷兰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那里有许多眼镜店,除磨制镜片外,也磨制放大镜,并告诉他说:“用放大镜,可以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并让你看得清清楚楚,神妙极了。”朋友如此一说,以为他不过是听一耳朵,谁知他竟暗下决心一定要“一睹芳容”。
然而放大镜价格太贵了,“反正闲来无事,不如我也磨磨看”他有了这种想法。毫不犹豫地买来镜片,他相信“只要功夫深,磨成放大镜”。一双糙手,400多个透镜,生生地磨出多少茧,单调乏味的反复操作谁能忍受?!
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下,看见手指上的皮肤,粗糙得像块柑桔皮一样,难看极了;蜜蜂腿上的短毛,犹如缝衣针一样地直立着,使人有点惊讶。随后,他又观察了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和一种甲虫的腿。
1688年,他在描述显微镜下观察蝌蚪尾巴的血液回圈时写到:
“呈现于我眼前的情景太激动人了,……因为我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五十多个血液回圈,……我不仅看到,在许多地方,血液通过极其细微的血管而从尾巴中央传送到边缘,而且还看到,每根血管都有弯曲的部分即转向外,从而把血液带向尾巴中央,以便再传到心脏。由此我明白了,我在这动物中所看到的血管和称为动脉和静脉的血管事实上完全是一回事;这就是说,如果它们把血液送到血管的最远端,那就专称为动脉,而当它们把血液送回心脏时,则称为静脉。”
正是列文虎克的显微观察,圆满完成了血液回圈的发现。列文虎克在观察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回圈时,还发现血液中的红血球,成为第一个看见并描述红细胞的人。
列文虎克在显微观察中,还第一次发现了一些非常细小并只能透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生物,他称之为“微生物”。
1675年,他首先在盛放雨水的罐子里发现了单细胞的微生物。
1683年,他又在自己的牙垢物中发现了更小的单细胞生物。他发现“这些生物几乎像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过了200多年以后,人们才搞清楚列文虎克发现的微生物是细菌。
然而,那时的情境是他发现了这一切,他欢呼雀跃,他又不舍得声张,他觉得显微镜是他一人磨制的,他觉得那个好看的好玩的美丽世界不能和他人分享,一分享就失去了个人权利。
“列文虎克正在制造‘秘镜’”,市民们争相传说着这个言语很少的奇怪人物。这话传到他的朋友———医生兼解剖学家德·格拉夫 (1641~1673年,格拉夫既是代尔夫特城里的名医,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的耳朵里。格拉夫就专程去看列文虎克的“秘镜”。
列文虎克本来是个“惜镜如命、爱镜如命”的人,然而对于格拉夫这个人物,他有着与对待其他人不一样的敬佩情感,他立即兴致勃勃地拿给格拉夫看。
这一看不要紧,这一看成为列文虎克一生的转折点。格拉夫建议他把自己的创造发明与发现寄给英国皇家学会。“难道连显微镜也要送去?!”所以,当他听了格拉夫的建议后,他竟情不自禁地把显微镜收了起来。
“朋友,这种公开不是坏事,谁也不会侵占你的成果,你必须向世界公众表明:你的观察是如此非凡,这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课题。”
听了朋友的好心劝告,列文虎克虔诚地点了点头……
一纸荷兰文写就的标题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的文章和书信寄到了伦敦皇家学会,学会成员们从最初觉得这是乡巴佬的玩意儿到最后大跌眼镜,到最后心悦诚服。
英国女王接见之后,回家后日常就是磨镜子呀磨镜子,临终前还想着他一生所爱的事业,把他的镜子,他的发现,送给皇家学会。
他是第一个自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尽管他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对肉眼看不到的世界细致入微地观察,精确的描述,对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列文虎克的一生,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出生无法选择,命运自己掌握;就算全世界都不懂你在干什么,你只管向前走,坚定执著,必有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