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4.20,晚上11.33,记录今天的一天。
今日思考点
1.关于吃饭的双重标准
今天吃饭,突然想到,我们总是以双重标准要求自己和别人。
当我在吃饭的时候,我总看到很多老师会把剩下来的很多饭倒掉,却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光盘,并且还给他们奖牌贴纸的表彰。
我就很好奇,当他们拿着贴纸,倒掉自己碗里的食物时,有想过吗?我想根本没有。当她们经过楼梯,看到“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因为自己不想吃的菜,而选择少的菜量和菜品,让自己刚刚好能吃完呢?
都说孩子会模仿大人,学生更是以老师为榜样和标榜,当他们知道自己敬爱尊敬的老师,竟表里不一的时候。他们心中的人设是否也崩塌了?又有什么立场去要求他们做到呢?
2.关于看和懂。
这点我深有体会,当上课太吵,我就喜欢用“保持安静”的锁屏,以警示学生安静,但是发现,声音不减反增。
而当我问他们,看到屏幕的字,并看懂了吗?他们总回答我,看懂了。但是没有一位同学用行为表示给我。
所以突然又意识到,很多看到的,理解的东西,真的懂了吗?并不是,而且很有可能完全不对应。就像前面说的“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朗朗上口,但是却无法做到。就像马路上各种标语,都朗朗上口,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所以当言行一致就特别重要,同时,还应该减少标语,增加更多形象的东西,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懂,还能以身实践,践行这些内容,弘扬优良美德。
今日阅读分享会
这个实在太困了,明天来做,先把他们的话发进来
1.语文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思考重心的转换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两个常见的思考重心:一是教学方法本身,这一重心贯穿于教师从教学活动到学习活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一切都以方法的习得、模仿、借鉴和运用为指向;二是设计教学方法时,以教学内容为重心,依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思考重心转换表现为:
1.从以教学方法本身为重心转换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性质的关系为重心。
以适切性为标准。盘旋在教师头脑中的问题不再是:我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别人有什么样的方法;而是“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我的教学对象。”
2.从以教学内容为重心到同时兼融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为重心。
这不仅意味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吃透教材,还要读透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方法。同时,也意味着在教学内容分析中要有学生,在学生分析里要有教材,两种分析不能全然割裂,应该相互融通。
2.数学
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对少数精英学生培养的关注转向对每一个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
关系沟通的原则
从整个教学长段的层面来说,教学要体现数运算知识之间关系沟通的原则,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沟通不同数范围、不同运算之间的联系。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一是要注意相同运算内部的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二是要注意不同运算之间的沟通,使学生能够发现不同预算之间存在可类比的内在关联性。
三是要注意体现横向联系上的沟通。
融合渗透的原则
从整个单元教学的层面来说,既要体现融合渗透的原则,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沟通口算、估算、笔算和简算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可以对整个单元进行如下的主次规划:
3.英语
适宜开放,激活思维,生成资源。
一是开放难度适宜,即开放的问题既能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二是开放对象适宜,即开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逐步开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在不同层面上都能够有话可说。
三是开放的范围适宜,即开放的问题要与教学核心问题有较密切的关系,既利于达成对核心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核心问题的解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信心、学习兴趣的生成。
而“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
今日阅读
摘记
6大超越
·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在全球范围内,教师们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领导力、创业精神,以及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其他关键能力与品质。
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例如,教师们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理念,以及其他能够应对当前机遇与挑战的学科领域。
·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有的课程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例如,贫困的根源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各种能源资源的贸易问题等。
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教师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地区或国家事务,而是拓展到了国际问题。例如,世界史、全球金融贸易体系或培养世界公民的潜在意义等。
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教师们开始鼓励学生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从学业要求的角度来掌握课程内容。
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在有些教育机构,教师会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常见的选修课之外,自由选择其他学习内容。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曾表达过类似的隐忧:“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
“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即生活价值(lifeworthy)。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逐渐会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也许,我们应当超越对“应当知道的好知识”的预设。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这些学习者在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价值时,都超越了显而易见的层面,进而拓展到世界的其
他方面,或者上升到他们的个人信念和个人行为的层面。
思考与感悟
今天开始舍弃《瓦尔登湖》,直奔《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听过这本书,因为全局性理解这个关键词,组了现在的阅读小组,所以重新拿起书来完整阅读,希望更透彻地理解“全局性理解”。
未来教育方向确实会有变化,教师会从教知识,进一步深入到教能力;而学生也会从学知识,到学这种学习的能力。
作者在开篇就提到两个关键词:投资回报、生活价值。
很好理解,这两点结合,表示,你所学习的知识给你的生活实际,带来多大的帮助,如何为你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
过往我们学习的状态就是老师教我们学,为了考试能够考对,但随着发展,现在孩子们学习很艰难,因为书上的内容,作业里不会有,考试里更是见也没见过,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正是一种价值的考核,你对知识的理解,在试卷中都以结合生活的方式去呈现,我们学习了知识,但是却解决不了生活问题,这是最尴尬的地方。
可以说传统的学习一直是不接地气的,这也造成孩子们变成不接地气的考试机器,智只做题,不思考。
但这种学习方式必将会被淘汰,因为科技发展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可以弥补所有这些问题,随时帮你讲知识点,教你做题。这样一来,我们所谓学习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提到了,只有让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才是值得学习的。这段话有些功利,但是却很实在,短期回报是考试要过,长期回报是,你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在生活或帮你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