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进行常规巡课,走的是六年级的教学楼。我就这样一间教室一间教室的走过去,我边走边朝教室里头张望。我看见每一间教室,几乎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尽情地讲课,有的还是语调平缓,或者面无表情。下面的学生就那么看着、听着,不时地应和着。看似都很专注,因为很安静,几乎看不到调皮捣蛋的现象。
但是,我突然想,真的大家都在听吗?想想我们成人开会,领导在上面长篇大论,如果要维持长时间的专注,是有很大困难的,要用自己的理性意志来克服走神。那么,这么大的孩子又有多少孩子能够用理性意志来克服呢?
即使真的大家都在听,可是按金字塔理论,以听讲方式获取的信息在大脑的留存率仅为5%。那么我们的老师那么起劲地讲,真正的效果有多少呢?经常听到老师谈论的一句话是:这些题目我都讲过的,为什么还那么多学生做不到?是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按科学的解释,靠被动接受的知识就很难记住。但是,我们老师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了的东西真正掌握?我们是不是要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是不是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如何真正经历学的过程?
前些年参加过“生本”教育实验,这个实验主张“以生为本”“一切相信学生”,所以要求每个学科的教师每堂课要设计帮助学生自学的“先学作业”,这个先学作业的内容就是这堂课的新授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设制的问题支架来自学。在课堂上,学生就先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所以,我们看到的课堂上,教师是很少讲的,只是在组织纪律,主持流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小组内学、全班群学。
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是学生主动、全面参与的。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课堂上都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中的生成如何体现?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在家自学的环节,没有能力或者不自觉去完成,怎么办?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如何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来发挥?
这学期学习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改变了以前我参加实验课堂的弊端,发扬了其优点。之前的“先学作业”,现在称为“课前预学单”,课堂上第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情况。这个环节可以很好地察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以检查来督促学生每天要认真完成预学单。接着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然后是小组学习,最后在全班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疑难处都要站出来“教”,要提供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学到最好。
理论上是这样,在实践中又是怎样的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预学单怎样设计才能起到帮助学生自学的目的?学到什么程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交流没有碰撞,都是优生在发言,怎么办?小组汇报时与台下的学生没有碰撞对话。有些教师不知道在哪些环节要站出来,该哪何引导到更深的地方去,等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慢慢改变的,不属于根本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