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奈的家乡,何奈的父亲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
在父亲两岁时,何奈的爷爷去世了,父亲五岁时,何奈的奶奶去世了,在他父亲七岁时,他父亲帮人放的那头牛也死了。这下子,何奈的父亲彻彻底底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
当时村里人见到那个瘦弱的男孩,人人摇头:“福儿这孩子活不长。”不承想,这个大号叫何得福的孩子靠东家一口粥,西家一口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又靠一手好木匠活娶了老婆,还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最后一胎添了个丫头。
初为人父的何得福喜不自禁,将大儿子取名为“大宝”,足以见得其发自肺腑,如获至宝的喜悦之情;二儿子出生时,喜悦之情还延续着,因此二儿子被唤作“二宝”。
后来儿子们接连出世,何得福在养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感觉到那哪里是宝啊?分明就是一堆讨债鬼,无底洞。
每天晚上,干完一天的活,腰酸背痛想上床休息之时,却看见一张不大的破床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光屁股的孩儿,他还得东挪西移把这些孩子摆开,给自己开辟一块能稍微放平身子的地方。这种情形之下,三宝四宝实在难以唤出口,恨不得改叫三狗四狗。而那被唤作“宝”的,也没享受过宝的待遇,基本上是能走就开始帮父母带弟妹,能跑就开始帮父母放牛。
钱钟书说,葡萄牙人讲:“会生孩子的人先生女儿。”因为相当于给自己生了个好帮手,可以帮着做家务,看护弟妹。
何得福和他的老婆当然不知道钱钟书,更不知道葡萄牙人,他们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感知到,如果头胎生了个女儿,日子应该稍微方便些。
既然没有女儿做帮手就只能充分挖掘儿子们的潜能了。这一挖掘培养,二宝就脱颖而出了。实际上,当时能稍微使得上劲,具备被发掘成为母亲帮手的也就大宝二宝兄弟俩。
大宝外貌偏向其父,俊俏一些,口齿伶俐一些,自小就得父母宠爱多一些;二宝呢,外表偏其母,一张方正的大嘴,却不似大宝爱说话,性子还慢,人有些迷糊老实,经常是大宝戏弄和欺负的对象。
二宝嗜睡,上学老是迟到,大宝倒是每天早早去上学,却从不叫醒酣睡中的二宝。后来其母发现问题,叫大宝每天叫醒二宝。大宝叫倒是叫了,但临走前一脚将二宝的鞋踢进床底。二宝找鞋又花半天时间,起个大早,还是迟到。这二宝在其父母心中就是有些蠢笨,不大招父母待见。
但二宝也并非一无是处。
二宝每天放学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一回家就帮母亲干活,不像大宝回到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二宝其实是每天在学校就把家庭作业写完了。这二宝性子看上去虽慢些,却并不真蠢笨,成绩还挺好。
因此母亲难得的表扬一回二宝:“还是二宝好,不用写家庭作业,给姨帮忙。大宝的作业咋这么多!”
他们将母亲叫“姨”,父亲叫“爷”,爷却叫“爹”,瞧这辈分岔的!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二宝得到母亲的夸奖,更是铆足了劲,每天赶紧赶忙地在学校写完作业,干脆连书包都不用带回家了,回家就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烧火做饭中。
有时候表现太过突出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的后果。
何二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何得福夫妇挖掘出了二儿子的潜能,发现比想象的还要好,于是在二宝原本应该读四年级时,一声令下,不用去上学了,在家专职烧火做饭兼为生产队放牛挣工分,打算将何二宝的业余爱好变成专业技能。
二宝实在没想到是这一结果,虽百般不愿意,但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含泪相信其父的口头承诺,在家干一年,干一年后再回学校上学。
这一年,二宝应该说是有功劳的。但由于一个重大错误,功劳化为乌有,苦劳都没有,还几乎连命都没了。
问题还是出在瞌睡大上面,坐在牛背上都能睡着,结果牛吃了生产队的庄稼,不但没帮家里挣到工分,还要赔工分。
何得福夫妇素来觉得钱比命重要。得知这一消息时,二宝他姨顺手抓起一把锄头,嗷嗷叫着扑向二宝。这二宝平时性子慢,有些迷糊,此时却丝毫不含糊,跑得比兔子还快,否则真要成就了他母亲大义灭亲的壮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