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国家教育部权威期刊,教育管理者必读杂志之一。
阅读体验中,格外难忘且咀嚼而后快的,是每期选自国内各教育杂志之经典段落。
每阅,有“于关键处言教育,一句点醒梦中人”之感,常击节叹之。
以下段落,均选抄于近期《人民教育》摘录专栏,以备忘,供分享。
不能只给孩子传授知识,要帮学生仔细梳理科学体系的源流。一定要让他们知道科学的源头在哪里,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在科学的源头上。 ——王珊《中国科大少年班:像天才的普通人》)
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我认为“依赖”是一种更高也更难达到的境界。学生不仅乐于向教师请教问题,更乐于在课上课下与教师交流看法,形成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曹东勃《青年教师如何站稳讲台?》
如果是为求知而读书,要学会“选择”;如果是为做研究、为解决问题而读书,就要“穷尽”。 ——葛剑雄《上海教育》
多用沟通、好奇的语气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游戏好玩”,而不是一把夺走手机再骂一句“这游戏有什么好玩”。 ——安子《手机和IPAD上瘾不可怕,可怕的是关掉它们后孩子面临的孤独……》
让艺术教育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着手,在日常实践中传递快感,让枯燥的学生生活变得可品味、有意味,并使学生不断地有将这些有意味的生活变为为意味形式的冲动,是艺术教育的精髓。——关玲《艺术教育不是功利教育》
读书的诀窍在于选择,读的目的更在于用,但绝不是简单地抄袭一些书中的观点。它需要把观点与现实问题相联系,更需要揣摩观点背后的思维和方法,这是读书最精华的妙处。——傅禄建《读书与教育研究》
一个稚弱的孩子,如何长成一个健康、独立、有担当的成年人,不是通过清除他/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障碍、挫折与痛苦,而是帮助他/她学会如何自己应对这些问题。只有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激发一个孩子自我应对的“抗逆力”。——陈赛《以“保护”之名: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爱我们的孩子?》
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时,我想对你们说:不要太相信聪明,要更相信勤奋;不要太相信财富,要更相信梦想;不要太相信自己,要更相信团队。 ——沈茂德《一位校长给毕业生的肺腑之言:不要太相信聪明,要更相信勤奋》
真正有效的学校,就是对学生、家长、教师彼此之间学习、疑问、困难进行反馈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的地方。——郝梦夷《激发孩子潜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毕淑敏《关于教育孩子,我有四个建议》
大科学家都是以一个略微不同的视角来审视问题的人。关键在于正确地提问,然后就能轻松地找到答案。——薛巍《科学的进步是一场古怪的接力赛》
蔡元培说,完美人格首在体育,运动不是别的,只是灵魂的操练。——中国教育研究《为什么说唯有运动,才能让孩子有完美的人格?》
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人类所持有的心理和情感,也没有人类所具有的连自己都还没有完全搞明白的直觉能力;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只能回应已知,而无法应对未知;人工智能只会辨识是与非,但没有价值观与荣誉感,更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人的味道”与“人的气息”。而这些,恰恰是真正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陈瑜《怎样做个不“下岗”的教师》
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面临三大困境:
一、虚假学习。他们坐在那里,但只是看上去在学习;他们假装自己听懂了,不断点头,但他们没有自己真正的问题,没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性;他们知道教师要的行为表现或答案是什么,他们只是要配合教师的教学,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是为了什么。
二、机械学习。他们学了,但是很快就忘了;他们学了,但只关注正确的结果和考试成绩;他们对与考试无关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很少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他们很少进行策略性、元认知式的学习,所学难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三、竞争性学习。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最重要的,而同伴的学习与自己无关,同伴与自己的学习之间是一场你输我赢、你赢我输的零和竞赛。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到“同舟共济”,在课堂中的对话、合作并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性技能,也没有展现出深度的对话与讨论。——夏雪梅《每个小孩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为学习素养奠基的上海教育新探索》,《上海教育》201813
作为校长,你可以“示强”,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示弱”。我会设身处地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做校长,度量一定要大,能“示弱”正是度量大的表现。 ——王厥轩《他把心掏出来给孩子们——让杨浦区辛灵中学、风帆初级职业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谢小双》
“天才”并不像这个词所暗示的那样仅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互动、交流、讨论。——维舟《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发展?我们说,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白滔滔《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这才是家长可以全孩子的教育》
学校德育需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真实感受,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教师关注到这些感受,有意识地给予恰当地回应,建立积极的情感应答关系,就会影响学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德育。 ——钟晓林《走向情感文明的学校德育》
我们该如何进行教育哲思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三点:
第一,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我们走向教育深刻性的开端。善于经常性地对我们原先早就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观点做不拘一格的追问,必然会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教育。
第二,强化观察能力。观察是教育者获取教育信息、把握教育契机的基本手段之一。
第三,强化反思性思维。范梅南认为,与孩子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方式,这两者都是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他更进一步地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就取决于他在追溯性反思中所获得的智慧。——沈曙虹《以教育哲思提升教育境界》
教育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通过提升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来实现人生理想,第二步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但是,目前的教育连第一步都没能完全实现。——马国川《钱德勒:大学教育需要被颠覆》
如果说现在的补习、培训有什么问题,关键就是剥夺了孩子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当他们一旦需要独立去规划和管理的时候,他们就茫然失措了。——郑朝晖《补习之殇》
如果我是一个不诚实的人,我要如何教育我的孩子诚实?如果我不爱阅读,我又如何教育孩子要阅读?人们说言传身教,教育其实就是家长做人的一部分,它不会成为一个独立于你这个人的习惯秉性水平之外的事情。那么,如果你想要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假设有一种教育方法的话,那就提高自己,创造更好的自己。——徐菁菁《石头爸的教育感悟》
对于教师来说,处理错误答案的方法绝对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或者完全将他们击垮。我们欢迎那些错误的答案,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知识差距,为我们提供教学的另一种思路。——《课堂上,教师怎样提出好问题?》
它(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方式。经验在哪里?在每天的问题解决中,在能力的不断历练中,在错误后的反思中,在与同伴们的沟通协商中……学习是经验的积累过程,并非只是技能机械般熟练的过程,与之相伴的是反思活动。 ——杨洁《重塑工匠精神:寻回学徒制时代工作场所学习的价值》
真正的教师权威与教师威信源于教师对真理和真善美执着的追求所衍生出来的教育影响力,源于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孙刚成《时代呼唤新型的教师权威》
在所有情况下,创造力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你寻找已经存在的想法,却发现其中有不足之处;或者你发现有些理论的某些方面有用,而与之相对的一些理论在其他一些方面有用。——苗千《最有趣之处,就在于感到迷惑——专访牛津大学物理学家戴维·多伊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