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李松蔚自我负责》书中赋能式沟通中一个概念:预期自证效应。
它是一个循环,因为在父母的预期中,孩子还没有能力,他们才要替孩子承担责任。同时因为父母替孩子承担责任,也就永远没机会去看到孩子是有能力的。
就算鸡生蛋,蛋生鸡。“只有等我不管你,你还能把事情做好,我才能看到你的能力。”“只有等我看到了你的能力,我才可以让你一个人去做。”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事情就永远在你的预期当中,孩子就永远是一个小宝宝。
要打破这个循环。书中指出,用赋能式沟通。
赋能,字面的意思是赋予能力,能力这个东西当然不是被赋予的,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第1步。面对孩子那些我们觉得无法理解的行为,我们第一反应是我绝不能接受。这时冷静下来问自己一句,“我需要马上否认他的想法吗?”先不急着反驳,听孩子怎么说。
第2步:观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在观察同时,扔掉先前对孩子的结论,他就是贪玩,没耐心,就是不求上进,玩物丧志。拿掉这些标签,只是耐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观察他在做什么,这个过程让他坚持、开心的东西是什么。
第3步。通过观察,理解孩子在某个行为背后的道理: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可以从现在起。我们习惯说“你不行”,现在改口说“你行的。”“你已经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你已经很不起。”看上去这些微不足道,人语言风格上的转变,但这样一个变化,就可以联动整个系统。
这样一来,他会感觉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体,是可以采取行动影响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