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艺术
倾听不易。人性本身趋向于张扬、突出自我,在自我展示还未满足之时,倾听就更加困难。父母与孩子之间,当孩子有所期待,但被父母拒绝,双方都只想说服对方,此时情绪起伏较大,彼此的倾听都会被封阻,耳朵经常会关闭,倾听就会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讲大智若愚,可能就是大智慧的人首先能够像个愚人一样的倾听吧!
当人们意见相左,如何才能倾听彼此?重点在于不是将“行为=人”,也不是将“观点=人”,如果将行为、观点等同于这个人,就会容易出现对立,只想着要矫正、说服对方,无法彼此倾听,当然也就无法对话。因此,人们若能关心“人”,而非关注在人的“行为”或“结果”,那么倾听就容易启动。有了真正的倾听,就有了真正的对话。有一个禅宗故事:禅师为求道者斟茶,眼看茶杯已经满了,禅师仍旧继续倒水,茶水满溢而出。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人们的脑袋如果装满定见,就腾不出空间装下别人的想法,也就无法倾听彼此。
萨提尔女士说:我们因相似而有所连结,我们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对话练习
“有话可讲,无话不谈,我们才算是活在同屋檐下的家人”。家庭是共同生活的空间,更加需要对话,借此连接感情。愈是注重听话的教养系统,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学会对话与讨论,喜欢不语、服从与争辩。
聆听与好奇是对话路径中的左右足迹,是打开对话困境的两把钥匙。学会对话,渐渐看待周遭人事物,产生习惯性的好奇。而不懂对话时,常会以批判的态度,陷入二元对立的观点(简单的好与坏、是与非),不能探索到藏在事物表面之下更深处的心灵。父母面对“问题”时,应该掌握“关心人”,而非“关心事件”,好奇本身只是为了好奇,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每日练习五分钟。每天的生活中,抽出五分钟专注对话,在肢体、语态上专注和谐,利用短短的五分钟,练习理解孩子,学会倾听、好奇与探索,渐渐改变以往的对话习惯,体悟对话的快乐。人们在对话时常常会有反射性的语言,比如敷衍、闪躲、解释、不信任、防卫,或者攻击对方,如何消除这些旧惯性,可以采取:重复他人的语言。这是因为复述语言是核对,也是想深入了解的表现,也有缓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