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问理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外贤】
先思:礼制不在于华丽纷繁,而在于参与者真诚的情感。
怀瑾说:“礼的根本”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就礼本身而言不应过分铺张,合适的礼当又盛大又庄重还要简单。而丧礼尤其不应轻率,而要怀有悲戚的态度。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3000.html
钱穆说:本,本源。大哉问,表称叹。礼仪是人心情义的表达,偏重于奢侈的布置装饰难免流于浮华,而疏忽了本质。而俭朴虽不重仪式过程,显得素陋,但不容易遗失本质,所以宁可俭朴。而生死是人生中重大的节点,此时人际间的情谊尤为显露,就需要更隆重的礼仪。易,一说轻视放松,即当哀戚不可轻视;一说置办,即虽置办物品仪式却缺少哀戚,亦不可行。之所以这里用比较的方式回答,是因为礼仪中的外物和内心都是不可缺少的,少本心,则务虚灭实;只求本心,也不能成礼法。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4.htm
朱熹说:“大哉问”可见孔子重视礼仪的本源。易,置办。谓虽精于置办物品仪式却缺少哀戚之心,亦不可行。尽管过于追求表面的礼节饰物或只侧重本质都不和礼教。但内在的情义总归比为其而生的表像重要,是礼节仪式的核心,因此宁求真情实意,而非表面功夫。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2.htm
总结:
相同点:简约的礼仪好过过分铺张,丧礼中的悲戚之心是尤为重要的。
不同点:
1.“问”之“大”:南怀瑾解释为礼的根本是宏大的命题。钱穆和朱熹都点出礼的根本是真挚的人心情义,之所以如此说是称赞林放对礼仪本源的关注。
2.“易”的解释:南怀瑾解释为轻率,朱熹解释为置办。但两者都重在说明哀戚之心在丧礼中的重要意义。故钱穆将其一并列出。
3.“宁”的作用:南怀瑾认为指推崇后者。钱穆和朱熹都认为是借用两者的比较委婉地说明尽管礼节仪式需要两者的合力作用,但内心的情谊胜于表象设置。
后评:礼仪当为真情服务,没有真心的仪式只是一个空壳。相比物品表象,参与者的情感更为重要。但是表象也绝非多余,它是内心情谊的载体,使礼仪变得完整,化缥缈为真实,化简陋为高贵。尽管在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先拿出真情,但使之成为礼节还需要外物与行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