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回上海的动车上,百无聊懒的看着手机,耳边突然响起iPhone的经典铃音,回过神来看着手中的手机,似乎突然对这个铃音产生了心理阴影,环顾周围,原来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一直在滑滑滑的手机,莫名的笑了。
2013年出国前,无意中接触到一部叫《贾宝玉》到舞台剧,知道了林导的名字,《痴情司》那首歌久久在脑中回荡。所以当上周出差从日本回来的飞机上看到《心之侦探》要在杭州上映时,便在入关的第一时间买下了入场券。除了电影,我想这是我唯一在剧院观看过的两部剧了。就算维也纳金色大厅摆在眼前,也没有进去的欲望。
观剧的位子相当好,二楼类似于中世纪贵族包厢的地方,瞬间让人想到《轻舔丝绒》里nanncy第一次见到kitty的场景,可是我知道,一定不会有人向我抛来那束玫瑰。
侦探剧中的主人公并不陌生,而是可以说相当熟悉,《福尔摩斯》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以至于现在都有刑侦的癖好。
当年出国,实则为了逃避,逃避压抑的环境,现在回来,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人,一个没有办法在一起的人,也许继续逃离国外才是正确的选择。可是,就是这么不顾一切的回来了,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于是便变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特别的随心,也许这种任性给那个人带去了很多烦恼吧。
“手机成瘾症”是一个回来才发现的问题,某一天,在地铁上,突然特别担心手机会没电,仿佛没电了,便会被整个世界抛弃。环顾四周,公交上,地铁上,动车上,饭桌上,人们刷着朋友圈,刷着微博,看着小说或是新闻,似乎每个人都好忙。各种app充斥着市场,衣食住行,它似乎成为了我们的衣食父母,似乎只要手机没电人便会迷失,失去底气,似乎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安全感。也许我们有时会抱怨对面的人依赖手机更胜于依赖亲情,友情,爱情,可是在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话题又有几个不是从手机里获取的呢。不是我们无话可说,而是我们的手机消息不在一个频道。看来以后拒绝人的理由已经可以由三观不合变成“手机不和”了。
“普通人”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代名词,亦如你我,我们干着任何一个路人甲都能胜任的工作看着时间的流逝,可是除了这个路人甲都能干的工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人要有一技之长,可是有了一技之长的你,比如绘画,比如摄影,比如某种语言,和那些同样也会绘画,摄影,语言的人差别又在什么地方呢?都说要向斜杆青年发展,当所有人都知道往广泛发展的时候,所有人又都是普通人了。
“there are many people like me”“there is no one like you”也许,只有对某一个特定的人来说,你才是最不普通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