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养育分享74:如何改善“非安全型依恋模式”?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一些人这样说:“我的关爱感很低,但我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不是该赶紧找个人来爱我、关心我,才能补回来呢?”

这个问题不在于找补,而是需要追根溯源。表达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潜意识的想法,才是影响你的根源所在。

而这个关爱感的满足情况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就可以用依恋模式来诠释——它是一个窗口。


依恋模式的形成,源于一个人的儿时经历。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来。

出于生存本能,婴儿会立刻开始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不断向这个对象发出信号,比如,哭泣、呼唤、爬向对方。这个对象通常是妈妈、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

婴儿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跟他们建立关系,从而获得养育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主要抚养者形成的关系,在心理学中就叫作“依恋”


由于不同的抚养者对婴儿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所以,婴儿也会调整自己的策略,不断试探自己该怎么和抚养者互动才最有效。而这种互动形成稳定持续的风格时,依恋模式就确定了。

三种主要依恋模式中,安全型依恋是比较理想的模式,而另外两种,统称为非安全型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的家庭一模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非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坏处并非无法改善,以下是一些建议。


回避型依恋:

1、写日记记录身体信号,让那个盔甲里的自我偶尔跳出来,观察那些熟悉的身心反应。找出其中的规律。

什么时候容易眉头紧皱?什么时候忍不住拔高音调?什么时候特别容易心慌?什么时候四肢发冷?

2、主动在重要的人面前袒露自我。消化表达真情实感带来的羞耻感,从习惯性否认对爱的需求中,慢慢地走出来。

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快乐的感受开始分享,从最重要、最信任的人开始分享。



焦虑型依恋:

1、重新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回避型依恋的人太过理性,压抑真实情感,要做的是袒露真实感受;而焦虑型正好相反,他们要做的是让洪水般的情绪有个缓冲带。

心理学中有一个练习方法,叫“情绪按纽”——就是当你发现焦虑苗头的时候,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按下情绪按纽暂停一下”,找回一些理性的思考空间,觉察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2、寻找“安全型依恋”的人,多交流,多相处。重新积累安全、真实的人际体验。


最后,如果“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已经明显严重破坏了关系,影响了生活质量和情绪,仅靠自我反思是不够的,需要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寻求帮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