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文/王根义
一
谷雨后的槐花串子沉甸甸的,四妞别着红绸花往区里走。白布衫浆得硬挺,兜里空空——总有人往她挎包塞油饼。那年月,能当妇女主任的,眉眼要比槐花还亮堂。
二
小学校新来的先生会拉胡琴。四妞蹲在井台洗衣裳,琴声顺着晾衣绳爬过来,勾走了蓝布裙上的皂角香。腊月里他说"要破除封建",却按旧俗给她娘家挑了八担井水。红砂糖化在搪瓷缸那夜,煤油灯芯爆出朵并蒂花。
三
右派名单贴在祠堂那天,四妞正给女儿梳"进步辫"。粉笔圈住的名字渗着雨渍,她剪辫子的剪刀"咔嚓"一声,惊飞了梁间新燕。据说这老师罪孽深重,全区就他一个劳改。改嫁那日,新郎胸前的钢笔不下水,在婚书上洇出团墨云。墨云似乎很猥琐 ,她瞟一眼地主羔子。
四
批斗会上,四妞腕子上的红绸花换成了黑袖章。地主婆扫街时总盯着供销社柜台——玻璃罐里的红砂糖结着白霜,少气无力地堆着。男人挖完旱厕回来,她总将面汤撇得能照见月亮,油星子全舀进小儿碗里。 那天挑着大粪,人一歪走了。四妞没有一滴眼泪。
五
一天女儿猛不丁过来,说爸爸平反了,四妞在腌雪里蕻,头也没抬。重逢那日,她鬓角的槐花瓣落在老师肩头,化成水渍。女儿摔门出去,带起的风掀开旧相册——1957年的结婚照背面,钢笔字依然鲜亮:"琴瑟在御"。 老师说一直咳血, 日子不多了。四妞望着窗外,眼里噙满泪花。
六
改嫁第三任那年,四妞七十大寿。新郎官的寿礼是罐红砂糖,玻璃罐上印着西式商标。合卺酒泼在槐树根时,她恍惚听见胡琴声。雨打新坟那日,有人看见坟头摆着个空糖罐,蚂蚁正沿着"1953"的刻痕行军。
七
头七的雨带着槐花香。阴宅先生罗盘指针忽指祠堂,忽指小学旧址。最后定在废井旁——当年八担井水滋润的野薄荷,今已长成青青一片。风过时,叶片翻出银白的背面,恍若那人未寄出的信笺。
·文学评论·
糖渍光阴
——评小小说《红砂纪》
文/蓬泽柴门
红砂糖在玻璃罐里结晶的姿态,就是四妞被时代腌渍的一生。那些从搪瓷缸到西式商标的转化轨迹,暗合着乡土中国向现代文明踉跄转型的年轮。煤油灯芯爆裂的并蒂花,终究没能照亮祠堂墙上洇雨的右派名单,却将半个世纪的悲欢凝成琥珀,嵌在槐树皲裂的皮纹里。
胡琴哑声苍凉。当琴箱积尘、琴弦锈蚀,未被奏完的《二泉映月》便化作井台上的野薄荷,在无人处暗自生香。四妞剪断的不仅是乌油油的发辫,更是农耕时代最后的弦音——那截缠着褪色红绳的断发,早与井底沉寂的怀表指针长成同一种根系。
供销社玻璃罐结霜的红砂糖,与坟头蚂蚁行军的轨迹,构成了奇异的时空对话。糖霜的棱角划破岁月薄膜,渗出1953年井水的清甜,而蚁群衔着的糖粒,正将1980年的泪渍搬运成永恒的地理坐标。
废井旁薄荷叶银白的背面,原是时光未书就的信笺。风掠过时簌簌作响,恍惚是当年未寄出的婚书在低语。那些被合卺酒浇灌的老树根,如今生出的新芽都带着黄连的苦味,在清明雨中舒展狂跳。
最惊心的留白当属墨云晕染的婚书。钢笔漏墨的污渍里,既藏着冒牌教师的汗碱,也沁着文化断裂的隐痛。当四妞第七十年打开西式糖罐时,罐底沉淀的何止是红砂,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未被蒸发的最后一滴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