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亲密关系》,讲到牺牲者,很受触动,可能每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会有牺牲者情节,那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担忧。是不是牺牲者,不是看他做了多少,而是看他的心态。
牺牲是不知不觉的,往往走了很远而不自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往往很难分辨牺牲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有什么不同。但如果身处其中就很容易了解。如果你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你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以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这就像是在偿还一大笔庞大的债务一样。不只是庞大,简直应该说是巨大。一开始你也许还会觉得轻松,因为你总能定期付出款项。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觉得债务好像永远还不完。从而感到疲惫,心力交瘁,山穷水尽。
审视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我充当牺牲者已经太久。今天办公室里说起妈妈的照片,说,你妈的包包价格不菲吧,我重又仔细看,才发现,包包看起来真的不错哎!妈妈就没有资格背一个好的包包吗?就不能穿时尚的衣服吗?肯定不是的,她用的是自己的钱,用妈妈的话说,我想要,让你们买,也不是不应该呀!确实如此,问题还是出在我自己身上,多少次,我为了讨好父母给他们买高档的礼物,多少故作慷慨的为他们改善生活,多少次,不动声色的支援看起来可能困窘的父母。事实上,那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已,而父母,也只是把我这种超出自己能力的付出当做稀松平常的女儿礼物罢了。
那我希望父母怎样呢?让我感受到爱,那父母就没有给我爱吗?当然不是了,他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待我,而我,却一直想要让他们继续做不断付出的父母。用不断的,超出能力的付出,如同我对他们,如同他们在以前对我一样,过度的付出,替代。仿佛不如此,不能说明是爱。所以说,这种牺牲者的角色,是彼此的不平衡。父母没有满足我,我便一直有不被满足的情绪,事实上,那也是无法满足的啊。
所以说,不是父母现在怎样做让我这样感觉不舒服,而是我自己的牺牲者心态无法得到补偿而不舒服。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是我从小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是母亲的自恋形成我这样的心态,我需要安全感,归属感。但那些感觉是过去的,我的讨好,却是我的潜意识持续作用的。我这样的讨好,能够满足我心中的父母需求吗?永远不能,因为那样的满足,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妈妈随口的愿望,真的不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也不是为了给我形成压力。妈妈对我说,也只是表达她的喜欢,如果说希望满足的话,也是要父亲来满足的。我何必给自己那么多压力呢?能够满足自己的,还是父母自己。
所以,过自己的日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然,也坦然感受现在满肚子不平的情绪。毕竟,你做牺牲者,不能要求别人也是牺牲者,这样的平衡,才是彻底的失衡呢!看到自己的牺牲,慢慢的从中走出来,做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