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加班。预报里的小雨没有见。天却冷了。
M博士的嗓子不舒服。这一天,雾霾逐渐散去。
加班到十点,打车回家。
晚上,和师妹聊天。难得学校的宿舍在换装。可是苦了在宿舍几年的学生,收拾东西,收割回忆。师妹的收拾,从晚上八点持续到午夜。她也快回家了。师妹今天中午参加的社团有例会。
一天的工作,实在什么也不值得说。很高兴的,是可以有几位饭友同道——不仅同路,也能同聊。很高兴的是,工作结束得不算晚。很高兴的是,依然热爱这份工作。
与文字打交道,简单而纯粹,有限而无限。
关于文稿,继续小修小补。晚上,听Y博士评点。术语界定,用语表达,都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行文的逻辑即前后的衔接。
还好,除了指出问题,还有一句表扬,“比之前好在有个模样了”。如果这算表扬的话。
一天,在寻找所谓的话题——值得未来一段时间一直关注的时候话题,比如《史记》与教育,比如汉代的教育运行逻辑。
实在想着梳理、论述一个时代如汉代、秦汉之际等阶段的教育运行。想把教育的历史(教育运行的历史)写活。
自己还是自不量力。好久没看书。这是问题。愿手里的“四大书院”这篇文章尽快脱手。文章里,有自己的想法,与毕业论文里的表述有些不一样、有些拓展,这足以让自己感到高兴。但,还是有很多不足,有很多难以弥补的缺陷。
只能尽量在下周好好修补。
很想看电影,《你好,之华》。好久没看电影了。
下班的路上,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出租车司机师傅说,他儿子和我同龄。他的微信头像,是他大孙子的照片。一路上,和我聊他看过的电影、演唱会。九十年代初期,当电影票涨到十块钱后,就没怎么再去电影院。
八十年代,他特别喜欢看电影,外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如数家珍。
那时候,他在一家单位上班。下班,单位有政治学习,他不积极,认为工作之余的时间,应该属于自己。有一次下班,他去电影院看了三部电影才回家。后来,上面号召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单位派他去各家电影院、俱乐部了解电影上映情况。因此,他更看了很多电影。
在电影票还是一毛钱两毛钱的时候,他是北京的电影院的常客。他曾经居住在东三环附近。后来,搬去了清河地区。有一次,骑车两个钟头,从清河到工体,去看大概五块钱一张票的演唱会。
他说,崔健的演唱会那个时代的都要一百块钱。他说,他没去看崔健的演唱会。他可以买几块钱一盘的磁带。
没想到,出租车司机师傅的文化生活,这么丰富。
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自己心里想着看电影,然后就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曾经那么热衷看电影的的哥师傅。
出租车司机是六零年代的人吧。快退休的年纪,热情地干着出租车工作。想来也是换过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