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期,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就“历史周期律”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黄炎培将其归结为十个字——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并说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宿命。
关于这一历史现象,中国史学家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经济方面的,有人性方面的,有政权方面的,有地理方面的,但都没有触及根本。
什么是根本?乃是“土地”二字。
数千年来,所有的王权、政权、更替、兴亡,都围绕着“土地所有权”轮番上演,因此才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繁景象。
谈及土地,就不得不谈土地制度。回顾历史,由炎黄而始,中国土地制度经历四次变迁:夏朝之前的氏族制;两周时期的王有制;秦至民国的私有制;现代社会的公有制。
土地氏族制
氏族公有,融合共享
夏之前,由于中国尚处于原始社会,先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抵御自然环境和其他部落的威胁,人们只能以血亲为纽带,集体劳动,共享成果,形成旗帜鲜明的氏族社会。
在此期间,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只能以氏族部落为组织单元,集体开发,统一管理,共享土地收益。华夏大地上,同时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多个部落。
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这一时期的战争、政治、经济、兴衰,均以氏族部落为组织单位展开,没有朝代更替,没有诸侯造反,没有农民起义。
后来,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个很有作为的部落首领,一个叫炎,一个叫黄,他们带着各自的氏族成员,长年累月地交战、议和、会盟、通婚,慢慢地走向融合。
炎黄之后,两者的联盟部落中又先后出现了尧、舜、禹等杰出首领,像滚雪球一样,顺着黄河流域一路往下,席卷整个黄河流域,形成了华夏文明的雏形。
随着黄河流域文明的雪球越滚越大,夷、越、苗等泛长江流域也被吸了进来,黄帝战蚩尤,即是黄河、长江两种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汤成为部落首领之后,中国历史已经走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剩余劳动品,私有制渐渐地出现了,土地逐渐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共耕地,由氏族成员集体耕种,另一部分则是私田,由私人家庭耕种。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多个氏族部落融合,土地公私兼有,土地的归属权属于谁?商汤为了解决土地归属权问题,推翻了公天下,建立了家天下,国家雏形开始出现。
土地王有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克商后,中国完全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土地所有权由氏族公有制变成国王私有制。
何谓“国王私有制”,即土地名义上归属国家,其实是属于周王以及各级诸侯,诸侯们可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缴纳一定的贡赋,史称“朝贡”。
正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所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国王私有制制度下,周王朝通过制定《周礼》,将与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相关的一切活动,全部纳入礼的范畴,如饮食、起居、祭祀、婚葬等,并由此延伸至分封、世袭、井田、等级等观念。周王朝就是通过《周礼》来管理天下诸侯和土地资源的。
其中,“井田制”是与土地资源直接相关的制度。《孟子》中记载“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成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诸侯贵族拥有的土地,全部呈“井”字形。井的中间是公田,约有900亩;中间以外是私田,约有100亩左右。诸侯贵族(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奴隶们在耕种时,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可耕种私田。
《老子》生动刻画出井田制下的民众生活——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吾从周”,即是恢复这样的生活状态。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能倒退,也不可能停止。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落下个身死国亡,周人的龙兴之地——岐山及丰镐两京,被戎狄霸占蹂躏;周平王东迁洛阳,曾为周天子养马的秦人,因护驾有功,被封诸侯,封地刚好是被周人抛弃的关陇之地。至此,历史的天平,开始倒向秦人。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郑庄公一箭射在周桓王的臂膀上,周王室仅存的脸面被彻底揭下。自此之后,天子无颜,诸侯不朝,礼崩乐坏,周室衰微。
历史,犹如战车的轮毂一样,冲向春秋战国纷乱的史卷。这时,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铁器牛耕出现,私田开垦越来越多,“井田制”和周王室一起沉入历史的长河中,土地私有制开始粉墨登场。
土地私有制
朝代更迭,轮番上场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图强争霸,纷纷寻求强国之道,由法家名人主导的变法潮流,像滚滚黄河一样,迅速席卷战国七雄。一时间,李悝、吴起、商鞅、邹忌、申不害等人,轮番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各家变法名目纷杂,这里只以最具代表性的商鞅变法为例,说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
商鞅变法中与土地制度直接有关的就两条:一是改分封世袭制为耕战授爵制,即国家不再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贵族,而是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给国民,国民建功有两种途径——耕种和征战,打破了诸侯贵族阶级对土地资料的垄断;二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在法律规定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商鞅变法之后,周朝的井田制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一直沿用到民国。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造成王朝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原因。其关键之处,在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合法化。
试想一下,一位农民在分到土地之后特别能干,在缴纳了国家赋税之后,剩余粮食一年比一年增多,逐渐积累起数量客观的财富,然后他再用这些财富从不善耕种、懒惰成性的农民手中,购置大量的土地资源,他的土地由最初的20亩增加到200亩,再增加到2000亩......
掌握大量财富的人,会在政府权力机构寻找合作人和代理人,经济开始向权利渗透,卖官鬻爵,干预司法,强买强卖,逐渐形成“豪强地主”阶层,不断掠夺民间土地资源,曾经分给百姓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数到了豪强手里。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社会矛盾与日俱增。加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太平年间天灾尚可抵挡,王朝末期天灾成了灭顶之灾。天灾之下,失去土地的民众,生活愈加艰难,赋税、劳役、剥削又压的人喘不过气来,遍地干柴烈火,只需要一星火种,立马就能形成燎原之势。
对于国家来说,由于延续千年的“士族阶层,不交税,不纳粮”的传统影响,掌握着全国90%以上土地的阶层,不交赋税,不服劳役,国家所能收取的赋税越来越少,国库空虚,难以对抗天灾人祸,只能任由其发展。
此后,中国历史不断上演“农民推翻地主,成为新地主”的闹剧,以刘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为代表。
举凡开国皇帝,大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呼啸神州,所从者众。如汉高祖刘邦在定鼎天下之后,将大批土地分给平民百姓,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朱元璋从一个没有田地的贫农,一举跃身帝王阶层,通过劫掠富商、打击地主豪强,将抢来的土地分给穷人,让那些穷苦的农民获得田地;李自成在进北京之前,打着“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吸引穷苦百姓追随其右;洪秀全在起义之初,也是打着“均田亩”的旗号。
但在建立王朝之后,他们从底层一跃成为天子,成了天底下最大的头号地主,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历史周期律再次转动。
一个王朝的末期,土地兼并,豪强当权,天灾频发,民不聊生。如汉成帝时期,一个豪强地主的家丁打死了一个人,县令去拿人的过程中,发现豪强地主的家丁数量远远比一个县的守军还多,只能作罢。
土地国有制
消灭私有,摆脱周期
几千年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弊端,毛主席率先看清,并付诸行动去解决。
“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制”的创建,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方面点燃了其勃也兴焉”的引擎,另一方面掐断了“其亡也忽焉”的导火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制度条件下,农民们的生产建设热情异常高涨,乡镇企业、农民创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让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和落后。
与此同时,土地公有制充分保证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所需的建设用地。高速、铁路、地铁等民生工程,得以顺利实施。要是没有国有制的保障,国家实施的每一项建设都需要与“各级地主”谈判价格,成本之高,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