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呼兰河传》第二章(3)

萧红(1911一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成名作小说《生死场》、中篇小说巜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时年31岁。《呼兰河传》以萧红自己的童年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第二章:【提要】

呼兰河的人们,虽然生活普通,平淡,但风俗活动和精神生活丰富。这一章作者介绍了呼兰河的很多活动,称之为“精神上的盛举”,包括: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和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日子里,整个小城的人们拖家带口地聚在一起,好好热闹几天。

【第三节读书笔记】

这一节,作者用浓重笔墨书写了呼兰河人唱野台子戏的盛况。野台子戏也是在秋天河边唱的。夏天大旱,人们求雨,龙王爷下雨后,秋天丰收后,人们就搭戏台唱戏还愿,感谢天地。一般野台子戏一唱三天。这三天里,盛况空前。戏台搭好后正式唱戏,这时的重头戏不在台上,而在台下。有女儿回娘家的,有说亲的,有多年不见的,借机聚聚的,有吵架的,有"指腹为婚"的,有谈家常的,有做各种买卖的,有绅士们相互调情的,有赌钱的,戏上唱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借机好好在一起热闹一番。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用了反讽,揭露了当时呼兰河的人们的一些恶习。

【好段赏析】

1、所以看戏去的姑娘,个个都打扮得漂亮,都穿了新衣裳,擦了胭脂涂了粉,刘海剪得并排齐。头辫梳得一丝不乱,扎了红辫根,绿辫梢。也有扎了水红的,也有扎了蛋青的。走起路来像客人,吃起瓜子来,头不歪眼不斜的,温文尔雅,都变成了大家闺秀。

2、这等乡下人,糊里糊涂的,要表现的,无法表现,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把东西递过去就算了事。

3、大戏还没有开台,就来了这许多事情。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搭戏台的人,也真是会搭,正选了一块平平坦坦的大沙滩,又光滑,又干净,使人就是倒在上边,也不会把衣裳沾一丝儿的土星。

【语言特点】

场面描写细腻丰富,诙谐有趣。

【结构特点】

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

野台子戏开场前一一野台子戏开场中一一野台子戏结束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