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天没什么心情,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但我不想在训练营快结束前选择放弃。我也不想随便写写糊弄自己,所以今天就来谈‘良知’吧。
孟子说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良知。王阳明也说‘心既理’,一切道理皆在心中不必外求,说是‘致良知’。
按理说‘良知’有这么重要,该是圣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是哪怕现在看来,还是有太多人舍本逐末了。
现今的人看孟子,只知道仁义礼智,却忘了仁义礼智该是源于人的恻隐之心,而非一个道德规范。看王阳明却忽视了‘致良知’,追着“知行合一不放”。
虽然孟子的‘良知’和王阳明的‘良知’很相似,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的区别就是,孟子说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良知’可以让人回归本来的模样,达到仁、义、礼、智,从而做个对的人。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小偷也会因为被人叫做小偷而感到恼怒,小偷之所以恼怒是因为偷盗本就是违背自己良知的,若是本身就不认为偷窃是错的,自然就不会恼怒,也就没违背自身良知了。
区别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告诉人们,要感受自身的良知然后做不违背自身良知的事,就是先做对的事,自然你就成了一个对的人。
人生二字当然不是“良知”二字可以道尽的,但凭借“良知”这扇帆,人生这艘船可以行驶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