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4月腾讯4.0更新后,微信朋友圈作为新生事物受到广泛追捧,大家在这里展示自我,互相关注,及时更新,乐此不疲。朋友圈成为了解朋友的一条便捷渠道,点赞、评论成了常态,一天不看就似乎少了点什么。
但我最近发现,越来越少的人开始不看朋友圈了。这让我有兴趣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朋友圈的类型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生活型,思想型,工作型。所谓生活型,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及时展现出来的人。喝茶、吃饭、运动、遛狗、逛街、购物、看电影、家人活动等等。思想型就是喜欢转发一些有一定“思想”的文章,基本是自己欣赏喜欢的文章。工作型,展示的都是自己工作的状态,在哪里调研,在哪里加班,在哪里创作等。
呈现以上三种类型文章的方式可以分为:图片型(以照片为主),文字型,影像型(快手、抖音等)。
上述都是形而下的划分。为何朋友圈失去了刚刚出道时的兴奋点?必须作形而上的分析。
我们现在每天面对的信息可谓超级复杂,数量庞大,内容广博,渠道来源众多,时常难辨真假。在这些鱼龙混杂的大数据面前,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逃避不了的难题,这时就要学会选择。过去我们常说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沟通,这些都不错,顺应了那个时代的要求,但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提倡要学会选择了呢?
看看我们经常浏览的朋友圈内容,说句不客气的话,很多都是无用信息。比如心灵鸡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者文摘就有很多此类文章,那时我也是每期必买,以致现在还有一期珍藏版。但时隔那么多年了,世界已经不再需要喂鸡汤来呵护人的内心了,那些其实就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东西,把孩童都该懂的道理拿来教育成人,不是自己弱智,就是别有用心。再比如晒自己的日常生活,逛个街,遛个狗,美食一下等等,这些本来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事情,晒一次就足够了,还真把自己当明星整天晒,就没劲了。再如晒工作,我有个党校同学,官至副厅,到哪里去视察要晒一下,大会作报告要晒一下,我是经常怼他,干啥呢?就没有一点正经事可以做吗?
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微信,但从来自己不发朋友圈,也很少给别人点赞。分析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发,也没有时间看,比如我的一个好兄弟,他有3800多个微信好友,微信主要是用来沟通工作的。二是性格非常严谨会保护自己的人,他不愿意大家通过微信了解他的生活和思想。而我则是即将变成第三种人,看得越来越少,自己写。
自己写什么呢?我现在主要是在简书上写点个人的心得,然后转发到朋友圈。这是我认为最佳的方式。有些朋友申请了公众号,比如我的两个朋友都是这样,一个名字是“老朱煮酒”,一个是“老宫问答”。他们都是学养深厚的学者,厚积而薄发,拥有大量粉丝。我不是公众人物,就在简书上写挺好。
自己写的东西有温度,朋友看了会亲切,虽然观点不一定正确。
更多的时候,大家现在更愿意在微信群里聊天。为何?因为群里的人都是关系密切的人,比较容易真情流露。但20人以上的大群,我是不会发言的,最多插科打趣罢了。
我已年过五十,不同年龄阶段的朋友有不同的需求,这里只是管窥,莫一概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