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和尚有多瘦呢?瘦到女人都不会去羡慕他的身材了,瘦到让人觉得一指头都能把他戳倒了。
瘦和尚也不高,我小的而时候抢他口袋里的花生瓜子糖块的时候,总和小伙伴们跳起来比赛抓他的肩膀。后来我十四五岁就差不多和他一样高了。到了二十来岁,我已经比他高一个头了。我本人有多高呢?放在人群中你不觉得高的显眼,也不至于矮的被忽略。
瘦和尚有一件青灰色棉袍,偏大一些,他一年四季地穿着,这也成了他的标志,大老远地看着一团墨云一般的东西过来了,那就是他,错不了。
没人知道瘦和尚是从哪儿来的,仿佛他一直在这儿似的,到大家都知道他不是本地的,因为他说话和我们这完全不一样,平上去入都和学校里的老师教的一样。所以大家没事总问瘦和尚是不是念过书,可每次不管谁问,他都是笑着摇摇头,也不说话。
我们这地方以前战乱多,真是人命危浅,常常朝不保夕。而且流行做法事,所以历来和尚多。那时候你没事大街上走一趟,总能碰到三三两两的和尚。
这里的和尚大多数都穿黄色的袈裟,爷爷说这是很了不起的,要在过去,只有皇帝能穿黄色的衣服,除了皇帝,就是和尚了。可是唯独瘦和尚穿青灰色的。
刚开始大家都管瘦和尚叫“布袋和尚”,因为瘦和尚出门的时候肩上一定会挎个暗绿色的旧布袋,四四方方的。当然,这个绰号还有嘲笑他的意思,因为在我们这边,乞丐也会有这种样子的布袋。
瘦和尚来自村后的“男人寺”。爷爷说过这寺是“兰若寺”,“兰若”是佛经上的话,就是寺庙的意思。可是我们这儿的村民大多数并没有像爷爷一样读过书,所以大家念着念着就把“兰若寺”念成了“男人寺”。
“男人寺”进门一眼就能看完。
门口左右有天王画像,四个膀大腰圆的男人,满身花花绿绿的带子,一个拿着剑,一个抓着蛇,一个撑着伞,一个抱着琵琶。当然,这些个名字都是读了《封神演义》才知道的。
山门上也没有韦陀护法,也没有弥勒迎客。对联倒是有一幅,我刚学认字的时候爷爷教我念过,一面写的是“一生几许伤心事”,另一面是“不向空门何处消”。爷爷说这是唐代王维的诗。
进了门有一道影壁,过了影壁,正面有一间大殿,里面塑的是释迦摩尼,可是在这里人人口耳相传的名字却是如来佛祖。佛祖一脸慈祥地微笑着,目视前方虚空的地方。除了佛祖,左右还有很多不知道名字的佛像。
正殿左右各有两间小房子相对立着,右边两间都住人,瘦和尚一间,另一间留给来寺里的客人住。不过这客房从没见真正的远客住过,只不过有时候谁家夫妻吵了架,男人负气出走,无处可去了总要去这里过夜。又或者家里来了很多亲戚,主人家住不下,也约几个人来这里过夜。每每过年的时候,总有三三两两的人带了酒肉,相约到这里饮酒吹牛,直到天明。瘦和尚非但不拒绝,反而笑脸相迎。别人也来劝他同心几杯,他自己却坚决地很,酒肉不沾。只在旁边烧些热水,不住地给大家添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