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怎样观课议课》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的新书。
说起来也是孤陋寡闻,见到这本书以前,我的观念里一直是“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可能也听过看过几次,但是浮光掠影,没有在心中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直至今天,我的耳旁经常听到的依然是“听课评课”。得到这本书有些偶然,起因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暑假,到市教育学院培训,有一门课叫做《如何观课议课》,上课的是位年轻教师,大概刚从院校毕业,他的讲义就是这本书,所谓上课就是读这本书,没有结合课堂实际的任何解读,完全照本宣科。上课本身是乏味的,但是书中的课例和分析却引人入胜。我心想,与其这样听课,倒不如自己买一本书来看看。想到就立刻行动,下午就到市里的书店买了一本,两个月以来,细细读完,就舍不得从案头拿开了,时不时的还要翻开看看。
列奥・施皮泽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听”主要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评”是比较和判断,而“议”强调献课者与观课者的共同对话,以“改进发展”为价值取向;总的来说,评课是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一个用于竞赛,一个用于日常教研和教师培训。在听课评课饱受非议、日渐形式化的情况下,提出观课议课,确定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倡平等对话,共同提高,这无疑具有重新建构教研文化的意义,使得这种日常的、普遍性的教研活动具有了生命力。
这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观课议课的背景和基础,主要是通过和听课评课的比较,说明什么是观课议课,并在讨论听课评课种种问题基础上,解释观课议课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是观课议课的理念和策略,讲述如何通过观课议课发展教师;第三章是观课议课的环节和流程,就观课议课的环节、任务和要求展开讨论;第四章是观课议课的视角和方法,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三个方面讨论观课议课的视角问题;第五章是观课议课的准备和工具,讨论观课议课中自我开放、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问题,并且分析了观课议课的工具。从专业研究途径来说,结构严谨、体系完整,读完之后,对观课议课基本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这本书又不是理论读物,他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角度来编写的,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教学案例基础上来进行的,一线教师读起来很轻松,又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然,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稍微“深刻”一点,书中的“阅读链接”应当属于深度阅读了。
站在教师立场,具有教师情怀,力促教师成长,这是对本书以及作者的最大感受。陈大伟教授是中学教师出身,现在辞去了学院处长的行政职务,每年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课堂上以及和与中小学教师对话中度过的,所以,他对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困惑有着切身体会,他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出现在教师面前的,他更喜欢做一个“对话者”,甚至“赤膊上阵”,身体力行,既是体验,又是现实引领,始终站在教师立场来研究课堂教学。有了教师立场,自然就具备了教师情怀,课堂是研究载体,但是学生和教师并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观课时,他关注学生发展情况,“以学论教”就是他提出的一个议课策略,议课时“平等对话”,总是站在教师角度讨论课堂教学最大合理性,和教师“同呼吸,共研究”,与学生、教师课堂生命融为一体。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师发展,教师发展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发展?在观课议课中,他提出“最近可能区建议”,结合教师实际,有的放矢,针对性提出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又是以教师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出的,对于这本书的编写,他也是“用案例说话,用案例说明,定位于指导操作”,可以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一边积极实践,改进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如今,教育为人诟病,问题归结起来,很多又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无法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成就感,获取职业尊严,学生感到了压抑和厌烦,没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但是,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师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课堂学习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所以,在教育改革艰难的推进中,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为有重量的一个环节。行动,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读一读《怎样观课议课》,就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
发表在《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08年4月16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