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论孩子
【阅读理解】
本章应该是《先知》中最使人震撼的。只有真正的诗人才可以写出如此深邃的文字,可以穿越历史和空间,如此富有生命力地让天下每一位父母为之动容,从中受益。如果你有孩子,这首诗会让你在教育子女上更有智慧;如果你还没有孩子,那么这首诗也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并思考生命的本质。
【原文】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读后感】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诗,让我们重新思考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
慢慢品味,慢慢感悟。
父母是弓,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么,“那射者”是谁呢?
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让我们向生命之神致敬!
第一段亮出的观点颇具颠覆意味--“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再娓娓道出孩子的本质其实是生命本身的渴求。当你刚开始深思,作者又趁热打铁,为你剥出了另外两个真相:“他们借着你而来,却不是因着你而来”,“他们虽与你同在,但却不真正属于你。”
这段提醒父母要明白这样的真理:孩子虽你所生,但绝不是你的附属品,更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第二段进一步罗列了一些让父母感到无奈,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你可以给他们爱,但无法给他们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但无法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日的居所”;“他们心属的未来是你连梦中都无法企及的地方”;“你可以努力地模仿你的孩子,但不能强迫他们继承你的衣钵,因为生命不能倒行,亦无法逗留在昨日...”
这些仿佛从天而降的智慧让父母明白了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心属于未来,作为父母,只能在他们小的时候尽力保护他们的身体,但不要干涉他们的心灵。
第三段用了一个“神比喻”表明了孩子和父母的终极关系:“父母是弓,孩子是弦上待发的箭矢”,“那射手在天地间锁定了目标(比喻孩子的天生的使命)”,“用神力将弓拉满,把箭射出”,“请享受被拉满的过程”,“因为祂爱那支飞出的箭,也爱那张沉稳的弓”。我最喜欢最后一段里面的比喻,美妙无比:父母之于孩子,就像一张坚实稳重的弓之于一支弦上待发的箭。作者认为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作者认为是上帝,并把祂比喻成射手),借用父母生命的历练和张力,给孩子供足给养(引满弓),让他们长大成人,一飞冲天。
这首诗细细品味下来,不禁让人泪流满面。作为父母,何等无奈又何等伟大,儿女虽是亲生,但无法对其宣示主权,要尊重他们是独立个体的事实。父母能做的就是好“弓”的角色,唯有这“弓”坚实稳定、尽力弯曲,才能让这“箭”射得更遥远。
到底如何爱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用一生的时间所追寻的事情。那么,怎样爱?这首诗为天下迷茫的父母们指点了迷津。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平等的相处,往往是思想的平等。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展示自我的空间,允许孩子有完善自我的过程,给孩子思想碰撞的可能,并让孩子体验其中的快乐,从中找到通往宽阔天地的人生之路。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每时每刻做到这些,真的有些难度。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一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努力提高为人父母的修养是很有意义的。
愿孩子这颗生命的箭矢,又快又远的飞向心中共同的无穷之中看定的目标。
联想:
这多么像《道德经》第51亲中“生而不有(生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为万物做事而不有所凭恃),长而不宰(成长了万物而不宣称主宰)”。老子说是谓玄德(这就是大道深远的看不到的德)。就像大道生育万物而不占有,做了也不凭恃,成长而不主宰,任凭万物按照自己本性而自然发展,甘居幕后,不为所知,默默无闻。这就是道的玄德。
从个人修之于身、修之于家看,我们也当如此。好比有了孩子,养育他成长;长成之后,不去占有、干涉、主宰他,让他顺应自己的天性而自由发展。这样就有德,反之则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