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氏叙述春秋战国至汉初,我国先民以武德著称闻名于太史著作的,是《中国之武士道》一卷,开端说:泰西日本人常说,中国的历史,是没有武力的历史,中国的民族,是没有武力的民族。噢,他的话让我羞耻,让我愤怒,让我始终不能屈服。我们的神祖黄帝,从昆仑四征八讨,平定异族,把武德留给我们的子孙。在这三千余年间,东方大陆,聚族而居的人,大概也有数百,都没有武力胜于我族的。因此遵循优胜劣汰的公理,我们民族就成为大陆的主人。三代以后,挖掘历代书籍。从有正史以来,四五百年间的历史,卓越有价值的人物,已有这些。这是多么壮观啊。
于是新史氏严肃地思考,惊惶悲伤,说道:中华民族的武,是最初的天性。中国民族的不武,是第二个天性,这第二个天性,是什么造成的,是当时形势、地势和人力造就的。
司马迁,是良史,他的论述列举五方百姓的习俗,曰种代石北也,地域旁边有胡人,屡次被侵犯,人民崇尚强直刚戾,好义气,是任侠;中山地少人多,民俗重视(武),丈夫相聚游戏慷慨悲歌;郑国和卫国风俗与赵相似,然而靠近梁鲁,稍微重视武力而更注重礼节。野王迁徙到濮上的地方,野王喜好行公义,这是卫国的风气啊;燕国是地处勃碣之间的一个都市,人口稀少,屡次被侵犯,和赵代的风俗相似,人民慓悍;临淄也是海岱之间的一个都市,他们的风俗怯于聚众斗殴,勇于拿着武器行刺,所以多有抢劫的人,是大国的风气啊。
从这些事实看来,环绕大河南北的是我们民族的根据地,哪里不是崇尚武力的天性磅礴所在呢?形成社会的性质的是个人,而铸造个人的性质的,又是社会,所以人的本性总是随着那些社会周围的种种普遍现象、特别现象而转移的。
中国过去是不统一的,由无数个部落,而三千,而八百,而百二十,而十二,而七,而归于一。其中竞争剧烈,若非崇尚武力没有办法存活。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众多弱小国家相遇,弱的自然弱,强大的也不会很强,几个强大的国家对峙,互相锻炼互相激励,就更强了。对峙的并非个人,强群与强群对峙,其强大的影响,逐渐影响在群中的分子,个人就不得不强大。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民族之所以凭武力闻名天下的原因,可是推究从哪里开始的,那么是和外族之间接触磨砺而成的,它的功劳最大。
我民族有称霸的国家,开始于春秋,通常称为五霸,叫霸主,我认为称霸的是国家而不是君主,所以改称为“霸国”。
霸国,是强权的象征,《春秋》记载,说齐,说晋,说秦,说楚国,说吴,说越;战国时期,晋国就分为韩、赵、魏,吴、越合并为楚国,而燕国更加壮大。这些国家都是百年之间我们民族的代表,而推其能称霸的原因,与其他民族杂居都关,日相压迫,互相侵略,不是刻刻振厉,没有办法生存,不得不采取军国主义,以尚武为精神。他的初衷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此后便养成进取的力量,各个霸国的起源,都是依靠这个啊。
请让我说说齐国。环齐左右的,是徐州莱淮,蛮夷很强,所以姜太公最初被封在营丘,莱夷就与他争国,此后渐渐息偃王朝三十二诸侯,所以姜太公凭借强悍紧急措施实施政治,而管仲作内政寄军令时,齐国富强到齐威王、齐宣王,也是这样的。
请让我说说晋。晋国在狄部落所在之地,所以晋国人说:狄人广漠的土地,作为晋国国都,晋国开疆辟土,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又说:晋在深山里,和戎狄相邻,而远离王室。又有人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族、齐、楚都强,不尽力子孙将被削弱。所以春秋时代,晋国和狄族相存始终,鲜虞还是没能得志。鲜虞,是白狄的另一支,战国的中山啊,三卿分晋,而赵国首当其冲,所以赵武灵王说:中山掠夺我的土地,囚禁我们的人民,先王愤怒,此怨不能报。所以用胡人的服装骑马射箭教授民众,整个国家的人都拿起武器了。全晋之时,人们已经以仁义强悍著称,到赵国更厉害,大概是因为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