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兄妹三个,小泳最是调皮,常让志英哭笑不得。
上篇说在志英家后院的沼气坑出了一件大事,今天就讲讲这件大事。
接上篇:“纪实小说 | 加油啊,李志英(30):小泳 ”
第二十五章:小洁的生死一线 1
“志英,你咋还在地里?还不回家去!”
志英正在地里埋头拔旱秧,一个乡亲在田坎上喊她。
“是啊,今天拔秧啊。啥子事呢?”志英站直了,对着田坎大声喊了回去。
“小洁掉到沼气坑里了,你还快不回去!”
“啥?”志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哎呀,小洁掉沼气坑了,志英你快回去看看。”一起干活的乡亲也催她。
“啊,要得。”志英醒过神,手上的秧苗都没来得及放下,几大步跨上田坎,往家里赶去。
小洁因为年龄小,两岁半就自己满村跑,经常会跌倒摔跤。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的,她滚到奶奶家后院的水沟里,湿透着棉衣回家,没有换洗的衣服,只能裹了志英的大棉服象只小企鹅一样在屋里转悠。
还有一次,她走着走着就跌进了别人家的粪坑里,幸好是新挖的, 还没开始使用;另有一次,和小朋友玩,跌破了额头……
又有一次,嘴馋别人的包谷,被人推下石磨,摔断了胳膊……
志英心急火燎的往回赶。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小洁有没有被救起来。
明天乡集当场,她准备去卖韭菜,一早去地里割了,趁着周天,让幸儿在家把韭菜打理干净。小洁应该是小泳带着在家里玩,怎么就会掉沼气坑里了呢?
志英家的沼气坑在后院,那是80年左右,队里想要解决乡亲们做饭的燃料问题统一挖就的。后来因为废料不足,沼气产量不稳定,便都废弃了。
坑井很深,闲在那儿也可惜,大家便用来存放雨水。时不时的舀一些到旁边的粪坑里,中和后挑到地里浇菜。
志英赶到了大屋前的路口,远远地看见幸儿还坐在堂屋门口认真地打理韭菜,半点异样也没有。“这是咋回事?难道是逗我耍的?”志英吊着的一颗心平复了一些,“咋能开这种玩笑,魂都快吓没了。”
志英向大门走去,想问问幸儿,小泳和小洁在哪儿耍。还没迈出两步,一行人喧闹着后院走了过来。最前面,是婆妈和小洁。
小洁正一身透湿的被她奶奶牵着手。看起来精神有些萎靡,但脚步还比较稳。看到她,喊了一声“妈!”
志英赶紧上前把小洁抱起来进了堂屋,同行的一群人也都跟了进去。他们都是十队当天在大屋旁的晒坝里打黄豆的乡亲。
边进屋,边七嘴八舌地给志英讲事情的经过。两个经验丰富的乡亲跑进厨房,把灶台上的大铁锅取了下来,倒扣在堂屋的地上,又把小洁的小腹卧到锅底的尖顶上,要助她吐水。
志英这才知道事情的经过。说是小泳、福娃、小洁三个人在后院耍。正值春旺之时,沼气坑的积水里密密麻麻长了好多蝌蚪。福娃叫小洁去看。小洁趴在井沿往下瞅,大概是福娃想逗她玩,在背后推了她一把。没想到这一推,小洁就翻下去了。
她双手向下倒吊在井里,脚在井口被福娃和小泳一人按住一只紧贴在井壁上。
小泳和福娃按住小洁的脚大喊大叫:“来人啊,来人啊,小洁掉井里了。”
无奈正是农忙的季节,附近的乡亲们都去干活了,周围也没有别的孩子。两个娃儿哇啦啦哭喊了半天,估计声音太小,连前院理韭菜的幸儿都没有听到,更别说其他人了。
虽然小洁才五岁多,体重很轻,但毕竟小泳和福娃也是小孩,又是在那样紧张的情形下。两双手很快就撑不住了。福娃见出了大事,丢下小洁一溜烟的跑了。
剩下小泳一个人,更加坚持不住,没撑过几分钟,也松了手……
志英原是十队的,大屋建在十队近十一队的地界内。结婚时,因为自己成分不好,便和沐道商量着把户口转到了十一队。
出事那天,十一队的劳力们,也就是志英他们都去拔旱秧了;十队的男人们去地里干体力活,女人和老人——也就是现在屋里群人,在公共晒坝里打黄豆。
那晒坝离大屋并不远,只有3,40米的样子。小泳的机灵劲儿这时派上了大用场,他撑不住丢下小洁后,没去前院找幸儿,而是直接去了晒坝,大喊着小洁掉进井里了。
呼啦啦地,一群人跟着他跑了过来。到了井边,却看不到人影,小洁已经沉下去了。
大家都唏嘘不已,“唉,可惜了,才5岁的娃啊!”
众人正兀自悲叹,却见小洁自个儿慢慢地浮了起了,就那样呆在水面上,一动也不动。
大伙松了一口气,商量着怎么把小洁捞上来。
娟子家在志英去新疆后,便向村里申请了宅基地,自己修了房,那房子就在距大屋南侧十来米的地方。
娟子妈这天也和年轻妇人们一起在打黄豆。她想起家里有一个长梯子,便叫人去扛了来,想撑到井里,下去一个人把小洁抱上来。无奈井太深,梯子根本伸不到底。
这可怎么办呢?
大伙急得团团转,小泳没想到叫来这么多大人也都只能干看着,便又急慌慌地跑了,想着去把奶奶叫来一起想办法。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娟子妈又想起一件事来——他们定做的刨地的长锄头做好了,前一天刚拿回家。
那几年家家的承包地都不宽裕,一人只有4分地。大家都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每一寸土地。
春初种下一排排麦子,麦子长起来后,大伙便会把一排排麦子之间的泥土挖松,点上玉米。待麦子成熟收割之时,玉米已经长了一尺来高。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空间。
娟子家的这把长锄头,就是专门用来刨麦行子的。锄头有一尺来长,锄把也是特制的,比普通锄把长了许多。使用起来不会伤到麦子,也方便很多。
娟子妈快跑回家,把锄头取了来。见小洁还在水面上浮着,便把锄头递给人群里昌德,他和志英沾点亲,志英叫他昌德爷。
昌德小心的把锄头伸下井去,还好,能够到水面。慢慢地,将锄头伸到小洁的腰部,稳住后,娟子妈和昌德替换着往上提锄把。刚刚离开水面一尺来远,小洁忽然动了,手臂一撑,整个人从锄头上滚了下去,跌进水里,“咕咕”几下沉了下去。
“啊~”大伙一声惊呼,“这可咋办?”
正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小洁悠悠然地又自己浮了起来。
“这……”昌德没想太多,赶紧又把锄头伸下井去。再次把小洁勾在了锄头上,接着慢慢往上提,比第一次更小心更稳。
但是,提高还不到两尺,小洁又动了,呛咳两声,再次沉入井下。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大伙这回也不是太过着急了,站在井边耐心等小洁再浮上来。没有人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直觉中,都相信小洁还能再浮起来。
果然,过了一会,小洁真的又浮起来了,静静地躺在水面上。
昌德和娟子妈互看一眼,再一次把那把长锄伸进井里。很快勾住了小洁的腰。
这个时候,小泳已经把奶奶拖着跑来了。两人想挤到井边,又不敢靠得太近,怕不小心碰到锄头。奶奶攥紧了拳头:“不要动啊,小洁,不要动!”小泳跪在井边,紧张地扣紧了井沿,不敢出声。
还是昌德和娟子妈两个人、四只手,交替着往上提锄把。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尺、两尺、三尺……这次小洁没有动,大约是在井里时间太长,已经晕过去了。锄头一寸一寸地向上挪,终于到了井口。奶奶伸出手臂,把小洁一下子揽到怀里,抱离井口,尝试着喊了两声:“洁娃,小洁!”“嗯~”小洁轻哼一声,竟醒了过来。
于是便出现了志英在大门口看到的那一幕:小洁牵着奶奶的手,自己一路从后院走到了大门口。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正说得热闹,一直留意着小洁的志英发现情况不好了。小洁躺在锅上这么长时间,不仅没有吐几口水,现下眼睛微合,两条眼白突兀的浮在眼睑下。
“小洁,小洁!”志英一把抱起女儿放在腿上,轻轻摇晃她。但小洁没有回话,彻底晕过去了。
志英脑子里毫无预警的出现了当年哥哥志国瘫在母亲怀里的样子,心窝里像被扎进了一把尖刀。
未完,待下篇……
同声传译:
咋——怎么
啥——什么
要得——好的
逗我耍的——和我开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