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法宝,很多名师出名可能是因为上了一节好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听过了数不胜数的好课。
新学期刚开学,如何让新入职教师和新上任毕业班的教师上好课,如何上出具有学校“精讲精练,有效课堂之文思课堂”特色的课,学校组织了第一轮的听课活动——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今天上午,在九年级22班举行了九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听课活动,授课教师是孙春燕老师。
本节课的课题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一节新授课。孙老师由上一节课所讲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入手,引出相似三角形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外,还具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孙老师由浅入深讲授了下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面积、对应角的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以及周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整节课下来,形如流水,教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学生反应积极,氛围活跃,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示范课。作为一位非数学学科教师,我觉得本节课有四大亮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是建立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基础之上的,在掌握了三个判定定理之后,再来学习性质是比较简单的,不过,在实际的考试中,对于性质的考查是比较多的。所以,虽然这一节课不是特别难,但是放在图形考查中却需要学生准确、灵活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角的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以及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而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授课时,孙老师采取了教师分析例题、学生集体回答、个别学生演板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一处理方式符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
二、注重细节,潜移默化,紧扣学生失分原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对7-9年级有这样的要求:“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数学是一门严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还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都要求学生注重数学的严谨性,这一点也是学生日常考试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细节一:在讲解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时,孙老师特意强调要注意“对应”二字,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命题人会给出不是对应的边或者中线来迷惑学生,如果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不牢固,就会在此处碰壁失分。
细节二:在讲解其中的一个例题时,题目中给出了相似比是0.4,然后让回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多少,面积比是多少。提问学生时,一个学生给出了0.4和0.16的答案,孙老师先是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性,然后又给出了一般情况下要用2:5和4:25这样的格式的回答,而且强调题目中问的是“比”,用比值或者分数更准确。
三、即时评价,各个击破,处理学生遗留问题
孙老师的语速较快,这得益于她对知识点把握的游刃有余,整节课下来,没有一个地方出现卡壳,而且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虽然有十几位教师在教室听课,但是无论是单独回答还是集体回答,学生都能主动发言。
在学生回答老师给出的问题后,孙老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有时说学生反应很快,有时说学生回答得很积极,有时说学生回答的完全正确。这种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抓住学生有限的注意力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对于刚刚讲完的话题,孙老师能够第一时间问学生听懂没有,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如果学生回答的斩钉截铁,说明他们对知识掌握的不错,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是那么肯定,孙老师就会立即对知识进行再梳理,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四、及时总结,培养习惯,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董宇辉曾说过,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到底懂没懂、会没会,光说不行,给他一张试卷,一做便知晓。数学更是这样,你问学生懂了没有,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说懂了,但是一到考试就露馅,该会做的题就是写不到试卷上,究其原因就是应试能力不强,只知道思路,而不会写过程。
为此,孙老师课堂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注重让学生在课上写出做题过程,即老师刚刚分析完一道试题,孙老师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做题过程,并且凑这个时间走下讲台看看学生整理的情况,对于整理不规范的,及时提醒和纠正。正是在这样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养成了每当一道试题分析结束,就立即整理做题步骤的好习惯,这也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随着时代、环境、教学理念、学情等的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但不管教法如何变化,这其中不变应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不变的是教育人对教育的热爱和用情。只要指向性是明确的、有效的,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大体上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