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苏东坡先生,不仅肉吃得好,体育新闻也写得棒。
先看苏轼写的这首“体育新闻”报道诗,哇咔咔。
《瑞鷓鴣·觀潮》
碧山影裏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敧。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牙牙学语时,尚记得课本有载类似《钱塘江观潮》一文,大抵记叙了钱塘江潮水之盛,以及人们争相观看的景象。当然,无论观潮还是弄潮,皆见诸不少文章,亦为许多大家所钟情。古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更列有“观潮”一词,作者甚至将其与杭州西湖并列为绝景,可见潮水之雄壮;观潮的最佳日期当属八月,自十一日起零星前往,至十六/十八日达到高潮,倾城而出,直到二十日都属佳期。至于潮水美到何等地步,古籍《武林旧事》中形容到:“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观”之外,更为刺激的是“弄”,杭人中“一等无赖不惜生命之徒”各执旗帜,或十或百组成一群,高唱浪婆词,奔向汹涌而来的潮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孟郊对此赋诗(《送淡公》之五)道:“侬是清浪儿,每踏清浪游。笑伊乡贡郎,踏土称风流。”熙宁六年(即1073年)癸丑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风流人物苏大人相伴杭州太守陈襄同往观潮,目睹眼前壮景勾动了诗人的骚情,执笔便往安济亭上题诗抒怀,“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也许是骚情萌动的过了点火,题诗之后,苏大人又填词一首《瑞鹧鸪》。
作为四川人,苏大人对千里之外的异乡杭州的风俗的了解,想必与少时读取的诗文不无关系。词的上阕,写进“观潮”的方方面面,不知“小红旗”等细节一览无遗,连“浪婆词”这等水乡曲调也被写出了生动,不知当日现场苏大人可有亲耳听上几嗓子。而将弄潮儿的状态比喻为“拍手欲嘲山简醉”又见苏大人的旁征博引,山间无疑又是一位“醉仙人”。这位“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后人,颇有其父雄风,后世一位嗜酒之人曾为其赋诗一首《襄阳歌》,有两句是: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呢。诗的作者叫李白。
从词又名长短句可知,词有别于诗的一个特点便是,它不像律诗或是绝句那般严格。《瑞鹧鸪》的七言八句诗体例为词中少见,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所载,令有词牌《小秦王》亦不脱诗律,为七言绝句。唯有词人柳永曾突破此格式,自谱新调,摊破句读,自创出“双调六十四字,上下去各五句,三平韵”的体例,据《钦定词谱》载除柳永外,按此例填词者令有晏殊一首、无名氏一首。而柳永之爱折腾,竟另改装出“双调八十八字,上下阙各九句,五平韵”、“双调八十六字,上下阙各九句,五平韵”两种《瑞鹧鸪》。
清人万树辑在《词律》中记载了《瑞鹧鸪》的格式要求,“即七言律诗,分前后段;前段第三四句,后段第一二句俱作对语,但首句第二字平声起不可误。图谱注云前四句三韵即七言绝句。后段同,惟用二韵。故不图可笑若谓,即绝句将三四两句竟可不属对乎?……”(PS:看的影印的古书,所以标点是我自己加的,中间那句“故不图可笑若谓”不知何意也。)
故,如若填词《瑞鹧鸪》,当按此例。
当然,除了写体育新闻,东坡先生也写得一手好乐评,感兴趣的,戳来看→ 爱吃肉的苏东坡写得一手好乐评
OK,我就是那个爱折腾软件的策划君阿随,没事搞搞视频、听听Nirvana、读读陶渊明、看看戈达尔的电影,生活就很美好。
如果亲爱的小伙伴喜欢这篇文章,阿随这里卖萌求点赞求支持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