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电影院看了《小偷家族》,这是一部日本电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电影就像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将一个社会底层的一家五口的故事娓娓道来,平淡而真实,令人感动的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电影的前半部分,镜头不紧不慢地记述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剧情丰满而不拖沓,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与温情在这种流水账式的线性叙事中巧妙地涌现。
“小偷家族”有六口人,奶奶,妈妈,爸爸,姐姐,儿子和妹妹,他们主要靠着老人养老金过活,当养老金不够用时,就靠在商店里“顺手牵羊”来获取一些生活必须品。
一家人看烟火,去大海,互相照顾,互相体谅,很温馨,即使贫穷,也依然坚强生活。
但如果你把这部电影简单理解成贫穷家庭相濡以沫努力生存的正能量故事,那你就太低估这部电影了。电影的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小偷家族”的真相主逐渐浮出水面,原来,看似温馨和睦的家庭,实际上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令人唏嘘。
转折点在儿子偷窃失利,住进了医院,爸爸妈妈害怕家庭秘密被曝光,打算抛弃儿子连夜潜逃,结果一家人被捕了。他们被分割开来,单独安置在镜头前,电影前半段所营造的家的氛围被打散,爸爸妈妈姐姐妹妹们,又变回了孤独的、个体的名字。在冰冷的审问中,所谓家人的羁绊也受到了挑战与质疑。
原来,所谓的“小偷家族”,不单指他们以偷窃为生,更是表现了片中家庭的实际成因:家中的成员都是“偷”回来的,他们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奶奶是妈妈从街上捡回来的。爷爷出轨,重组了家庭,奶奶被抛弃在街头,无家可归
妈妈是受家暴的人,自己曾从事风俗行业,直到遇上身为客人的爸爸,杀了丈夫,逃走;
爸爸有零散的工作,但更多时候还是从事偷窃的老本行;
儿子是偷来的,他被父母遗弃在车内,被正在偷窃的爸爸救下;
姐姐,她是奶奶前夫的孙女,她不堪忍受父母的偏爱而离家。
妹妹是偷来的,她受到母亲的虐待,被妈妈救下。
他们聚在一起,或许不是亲情,而是利益,为了奶奶的养老金,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为了谋求一时的安稳……
所以,“小偷家族”成员之间的羁绊就真的是那么不堪一击吗,没有血缘就真的不能拥有亲情吗?
审问时,警察问父亲:“叫孩子去偷东西,你不觉得羞愧吗?”
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其他东西能教他了。”初觉得好笑,但事后回想,这确实是那种生存状况下的人能给予后代最实用的馈赠了,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
当片尾爸爸追逐儿子离去的汽车,儿子头也没有回。但汽车驶远后,儿子回头用唇语说出了他从来腼腆说不出口的那句爸爸。因为他知道,即使被抛弃,他一生也就这样一个爸爸。
电影中还有一幕印象很深,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天上的烟火,场面温馨和睦,可是一直没有给烟火的镜头。或许,电影想传达给我们,即使是看不见的,也是存在着的,即使没有血缘,也可以一样享受家庭的温暖。家人相聚在一起时刻里,那些发自内心的欢愉和温馨都是真实的,就像那晚的烟花很美,那天的海很蓝。
梁文道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让我们了解到人类生活的灰度,它并不是为了麻痹我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让我们无法下道德判断,而是要让我们在做任何判断的时候,能够多一重理解力。”
或许,梁文道的这句话能成为对电影塑造的底层人物的很好的注解,社会的压力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他们做出的选择,只不过是在生活的种种压力和不得已中,做出的无奈妥协之举罢了。
电影在尽力展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复杂,让我们看到了算计的同时,也看到了算计背后的温情,“小偷家族”的成员,或许他们并不坏,现在回想起来甚至还有点可爱。也许如导演所说,这部电影想让你了解、体谅,让你珍惜“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起来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