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了更深入了解统合综效的方法,听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晚年的最后一本书:《第3选择》的樊登解读版。
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统合综效。也就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发生?
1. 1+1>3的前提
实现双赢结果的前提是双赢意愿。只有双方都希望看到双赢的结果,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我今天上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导论》课程的第二部分:论文写作方法。
我有意愿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提升发表论文的数量和速度。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学生的意愿度不足。
因为发表论文不是毕业要求,也不是个人兴趣,又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学生当然不愿意干一件为难自己的事情。
老师说发表论文可能获得奖学金,可以提升思考质量,能够练习写作技能,有助于个人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等等,可是我现在看重的是如何找到好工作(虽然我还说不清楚什么是“好”工作),没有证据证明论文发表和最后工作情况的直接关系呀。
一个人总是逻辑自洽的,当结论已经给出,很容易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所以很多时候,能让双方有意愿度达成共同的目标,并不容易。
只有先有了双赢意愿,才有可能产生创造力,才能实现双赢结果。
2. 1+1>的步骤
第一步:看见我自己。相信我永远有选择的权利。我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不被情绪裹挟。
第二步:我看到你。视对方为人而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标签。看到每个人身上人性的可贵、脆弱、共通的属性。
第三步:我找到你。反映情感的方法让对方安静。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者自卫同理心倾听,。邀请对方跟你沟通并且切实采取行动。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当你发现双方意见不一样,说一句话:“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
第四步:我和你协同。先问对方愿不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然后界定什么叫更好,界定更好的标准。然后开会,头脑风暴,可以邀请相关人员,找到方案。最后签字。
3.实践计划
1)面对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应用“我看见我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的方法找到最佳方案,下周完成一次复盘。
2)在教学设计中,思考并应用上述四个步骤。
2021/4/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