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我不是药神》刷了屏,标题就是一朋友看完电影后的有感而发,而发朋友圈的人更是坚定的认为这部电影将会是年度最佳影片,被这样的好奇心牵引着,我也去看了电影。
电影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程勇,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仅仅看电影,相信很多的观众可能像影片中的患者那样,对生产“格列宁”的生产商恨之入骨:你们怎么可以见死不救呢?!!!
当我看完了:其实你们都误会了《我不是药神》我开始慢慢的理解那些生产厂商。
了解这一药物的研发过程,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靶向药物高价的原因。其实这种药物,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如任何一款“天价药”一样,“格列卫”的研发成本极其高昂,从病因“费城染色体”的发现,到研制合成药品并临床试验成功,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其总研发费用达数十亿美元。这个药的问世,这也使原来的30%的幸存率,一下子提升到了近90%。
如果没有资本在背后支撑,整个流程也不可能顺利完成。
而从1997年至2011年间,诺华的总研发花费就达836亿美元。
其中只有21种新药获批,平均每个新药花费为40亿美元。
2016年,诺华的总销售额为485亿美元,净利润为66.98亿美元。
低吗?不低。高吗?也不高。换算下来只够研发一款半的新药,销量如何还未知。
投入巨额的成本,能换来的成功率依然像买彩票一样冒险。找到像格列卫这种药,几乎就像中了头彩。
此外,一个新药成功上市,其专利期一般只有10年。
过了专利期,这药就不再是你的了,所有药厂都能仿制。
如果赚不回本,撑不过去破产都是常有的事。没有了研发的人员,等待那些患者的只有死亡。
理解那些药品的生产商,同时也同情那些患病的人。
“房可以不买,工作可以再找,但是病不能不看。”这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经常锻炼身体,多吃蔬菜水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年去做一些常规体检,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购买保险? 还有吗?
这世上的仅有的一种病应该怎么去治???